首页 > 企媒文摘 > 详细内容

常村煤矿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之光照亮发展前路

发布时间:2021-10-28     浏览:331

                         本报记者 郭艳霞 刘爱斌

 “我国煤炭系统首次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这个响亮的名号,使常村煤矿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引人瞩目,声名显赫,而支撑它从新生走向壮大,从崛起走向辉煌的便是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和日新月异的先进技术应用。

                    高起点跃起 科技引领提升发展含金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常村煤矿于1995年建成投产,集中了当时世界煤炭开采工业方面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先进的CMS管理系统、主扇风机控制系统、井下检测监控系统,使常村煤矿装上了“助跑器”,站到了高规格的行业赛道上;处处打着“国际”标签的矿井提升、采煤、掘进、运输设备,彰显了常村对标一流的国际化视野和高起点腾飞的壮志雄心;螺旋木块整体下落、冻结特殊凿井法、光爆锚喷支护新技术等先进工艺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常村专注技术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技术革新与应用的驱动下,从达产达效,实现规模化生产,到煤炭产量连续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到推动智能化开采,实现矿井转型升级,常村煤矿走出了一条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崛起之路。

    近年来,该矿突出项目引领,以产品研发和新技术应用为出发点,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广泛合作,共同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推动一批项目成果开花结果,打造创新高地。煤基固废研制井下沿空留巷充填材料项目,以煤基固废为原料,把“废渣”变资源,重复利用到井下,走出一条工业固废无害化利用的新路径。由该矿自主研发、生产的煤基固废环保喷浆材料在矿上大面积推广使用;热源橇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对低浓度瓦斯供热系统替代燃煤锅炉进行了深入实践,为提高低浓度瓦斯综合利用效率作了有益尝试,且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益。

    “自动化减人、机械化换人”是现代化煤矿发展的必然趋势。常村煤矿在井下推广“互联网+”技术,对胶带运输机、转载机和前部、后部运输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奠定了智能化生产的设备基础;改造井下运输系统、供电系统,井下变电所、架空人车、空压机房等岗位实现了无人值守、集中控制、远程控制。今后,随着“机器人探测”及其他高尖端技术广泛应用于井下,建成“智能化无人开采工作面”,系统实现“大数据+无人值守”自动操控,构建起“大数据+调度信息中心”指挥平台,这些愿景将逐步变为现实。

                  高水准运行 技术突破催生集约高效模式    

    只有持续释放技术创新红利,企业发展才能拥有随时代同行的不竭动力,这是常村煤矿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该矿党政领导的发展共识。

    该矿以国际化视野把握新一轮开放机遇,将全员创新体系建设织入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充实完善科技创新“资金、平台、人才、技术、机制”五大革新要素,放大创新的虹吸效应。该矿持续加强创新意识教育,开展创意征集活动,广泛动员生产队组和业务科室,围绕生产工艺难题、机电装备缺陷、现场安全隐患等,提出可行的解决思路,并将各种创意付诸实施。同时,理顺创新流程,从基层课题申报、创新项目跟进,到专家检查验收、成果应用推广,全流程把关,全过程管控,不断提升技术创新管理水平。为保证创新工作的可持续性,矿上还建立了资金保障机制,为创新项目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建立了表彰评奖机制和成果保护机制,激励干部职工投入到技术创新洪流中来。

    在全员创新的氛围中,该矿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以实现集约高效生产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合理组织采掘衔接,积极试验新工艺、新技术,推动一系列技术革新项目落地:对470水平供电系统结构、主扇变频负荷分配进行优化,使系统动力分配更科学合理;综采面变频驱动系统应用,创新性地解决了综采面远距离启停问题,为矿井大切眼布局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对S3采区机尾驱动主运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加了超越耦合器,有效解决了远距离大落差皮带运输难题……采掘衔接越来越顺畅,运输环节越来越简化,煤炭洗选越来越高效,常村煤矿吹响集团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号角,以集约高效发展的迅猛势头回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高站位筹划 人才梯队建设提供核心发展动力

    常村煤矿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应对市场考验、推动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以打造创新型企业、培养智慧型员工为目标,以党员干部、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依托,努力建设一支艰苦奋斗、人矿合一、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新型职工队伍。

    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该矿积极开展“干部上讲堂、培训到现场”、支部书记论坛、管理沙龙等活动,将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与干部上讲台挂钩,使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思考、主动创新的意识大大增强。

    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对标先进的国际、国内一流企业,致力于培养能引领技术发展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及技术团队。引进主体专业高校毕业生,完善培养机制,健全培训制度,建立一支有知识、懂技能、肯吃苦、善攻坚的大学生队伍。同时,设立“英才工作室”,开辟技术论坛,为技术人才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平台,并推行专业科室和基层队组技术人员动态轮岗,使工程技术人才素质明显提升。

    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该矿一方面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为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准备沃土;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技能大师、矿山劳模的引领作用,借助技术英才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岗、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开展技术传帮带。一大批首席技师、高级技师,如雨后春笋破土成长,一大批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跑起“接力赛”,共同助力常村煤矿技术革新、生产攻坚。

    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在矿上扎下根汲取营养,又要借助外来的东风加速成长,常村煤矿在人才队伍培养中,伸展枝蔓,更加注重加强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共享优质人才资源,共享科技研发平台和成果,并着力畅通“三支队伍”成长渠道,推进创新人才结构的高端化、精品化,使人才队伍成为企业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助推常村在高质量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更加铿锵的步伐。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 本报记者 郭艳霞 刘爱斌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