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6-11 浏览:358
开栏的话: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即日起,本报特开设“奋斗百年路企业新征程·红色足迹——国家能源集团企业发展成就巡礼”专栏,通过访当事人、忆当年事,深情回顾老一辈国家能源集团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无悔奉献,取得的一系列光辉业绩;生动展现新一代国家能源集团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再续辉煌的实干担当。
5月,正是江南好风景。集团公司“奋斗百年路企业新征程”建党百年发展成就巡礼采访活动在杭州启动,首站走进浙江公司。
在电厂与电厂间奔波,在管道与管道间穿梭,和一群熟悉或陌生的电力人交流着,也探讨着。虽然经历不同,环境不同,岗位不同,但在记者看来,他们执着奋斗的精神底色却是相同的。
“和爷爷奶奶比,我做得太少太少”
“我是不是来早了……”随着一阵清脆的笑声,一位身穿米色工装的江南女子,出现在我的眼前。她叫向继芳,是舟山电厂维护部化学主管。“等下我先生也过来,周末正好到电厂做点事。”一落座,向继芳就和我“打招呼”。
这位娇小秀气的女职工,是舟山电厂出了名的化学专家,也是出身红色家庭的共产党员。向继芳的爷爷叫金明善,1944年投身四明山新四军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地下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5月因叛徒出卖入狱,受尽酷刑但始终保守党的秘密,10月在监狱被敌人杀害。
“从小奶奶就和我说,‘你是革命的后代,要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做人,这句话一辈子我都忘不了。”说话时,向继芳的眼眶里泪光闪闪。她的奶奶向修志,194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她鼓励教书匠丈夫投笔从戎,两人成为浙东游击队内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夫妻。
向继芳和姐姐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她说,奶奶平日“严肃寡言”,但“讲原则”“很坚强”。解放后,奶奶一直在领导岗位工作,后担任舟山市纪委副书记。尽管手中有权,但从不为家人谋一分私利。向继芳的母亲一直没有稳定工作,想让奶奶帮忙说句话,得到的回答是“凭自己本事去争取”。
听着爷爷奶奶的革命故事,向继芳在红旗下渐渐长大了。1995年,她进入舟山电厂,从事化学专业,这一干就是25年。1996年,作为浙江省“九五”期间的重点工程——舟山电厂前身朗熹电厂开工建设。1997年,第一台125兆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这是舟山市第一座全省统调电厂。向继芳记得,那天奶奶特别高兴,对她说,岛上有了新电厂,说明经济发展势头好,还一再叮嘱她,要在电厂好好工作,为国家多作贡献。
“我是个较真的人”,向继芳这样评价自己。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跑现场、看数据、查资料、比对设备状态,别人下班了,她愿意多干一会儿。担任化学运行主值时,同事们只要和她交接班,就会格外仔细填写设备台账。2004年,向继芳也成为党的人。“我第一时间告诉奶奶,她一连说了三个好,还特地在家准备一桌好菜。”
正说着,向继芳的爱人推门而入。一身工作服,胸前还戴着党徽,陈军是维护部电气班长。说起刚和向继芳谈恋爱时,每次见到大名鼎鼎的“向书记”都会手心出汗。后来,他入了党,成为电厂技术骨干,奶奶常夸他。陈军说:“奶奶是2013年走的,享年90岁。我怀念她,也崇拜她。”
改革开放后,舟山的经济快速发展。为满足岛内生产生活用电,舟山电厂二期工程上马,2010年和2014年分别建成300兆瓦、350兆瓦两台火电机组。随着浙江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火电厂加快实施“上大压小”,2019年、2020年,一期两台小机组关停。
从办公室走出来,向继芳用手指着右侧被围起来的厂房,说那就是关停的小机组。她告诉记者,这几年电厂正全力推进三期两台660兆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项目“。如果三期工程开工,一台机就顶现在的两台机,能效水平高,环保指标好,电厂就不一样了!”
舟山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淡水资源相对匮乏。2014年,电厂投资1.2亿元,新建浙江省首台热法海水淡化系统。2015年投运后,每日生产淡水1.2万吨,全年达到425万吨。经过淡化的海水,不仅满足了电厂生产所需,还成为舟山市一个重要的淡水资源备用点。那年6月向继芳成了海淡系统的守护者。
“第一次见到这些电泵,真是惊呆了。”边说着,向继芳边推开门,走进电泵运行室。眼前大大小小,一字排开的电泵正发出“嗡嗡”的轰鸣声。她说,比起之前化学系统电泵,海淡系统的电泵容量足足大了10倍,设备比全厂4台机组化学系统加一起的还多,工艺也更复杂。
两个4500吨的海水淡化成品水箱,在向继芳眼前无疑就是“巨无霸”。2020年夏天,海淡系统的3台泵发生大面积腐蚀渗漏,向继芳心里着急。白天她像糙汉子一样爬高摸低,入夜俯案编写整治方案。监管工艺、督促进度、协调交叉作业,忙了30多天,设备正常了,她也瘦了一圈。工作这些年,为了设备、装置能够安全运行,向继芳付出很多。但她说,和爷爷奶奶这些革命前辈相比,自己做得还是太少了。
采访快结束了,向继芳在维护部的生产楼前与我们告别。“欢迎再来舟山电厂,到时候你会见到一个更瘦的我,哈哈哈……”海风阵阵,笑声朗朗。向继芳步履轻盈,朝着她熟悉的岗位走去。
“岗位可以平凡,事业必须精彩”
车子距离北仑电厂越来越近了,远远看到4根高耸的烟囱,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这里是华东电网主要能源枢纽,到了迎峰度夏时期,7台总装机5290兆瓦的火电机组,一天的发电量就达到1亿多度。
林志峰是北仑电厂运行部主任,第六党支部书记。作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近300名的运行职工占全厂职工总数的三分之一。穿过干净整洁的汽机平台,6号1050兆瓦机组声音隆隆,紧挨着的7号1000兆瓦机组则安静许多,7号机组正在进行检修,并实施增容提效改造,很快容量也将升至1050兆瓦。
一走进集控室,林志峰就迎上前来,热情欢迎记者们前来观摩采访。集控室就像人体的大脑,全厂主辅机设备运行情况,通过信号传输,由值班员实时操控。
林志峰指着显示屏,向我们一一介绍6号机组发电负荷、主机参数、煤耗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环保指标。
“最近,中电联公布2020年度电力行业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结果,北仑电厂管理的7台机组全部获奖,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林志峰有些激动,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全厂机组同时获全国大奖,证明这座有着30多年历史的火电厂,能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在集团公司乃至整个电力行业,都是一个奇迹。怀着好奇,我向林志峰寻求获奖背后的秘密。
林志峰是1996年8月从杭州电力学校毕业入职的,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仑人,从小就对家门口这座电厂充满好奇。
1983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北仑现场勘查,认为在这里搞大型电厂条件好,既有长年不冻不淤的深水良港北仑港,也能解决浙江长期缺电问题。1984年,北仑电厂选址终于尘埃落定。这年,国家批准建设一期两台600兆瓦燃煤机组,首次由世界银行贷款建设。
林志峰进厂时,一期两台机组已投产发电,二期工程同步建设3台600兆瓦机组则刚开始动工。那年,他正好21岁。曾经杂草丛生、鱼虾沉浮的滩涂,矗立起主厂房、烟囱和输变线,林志峰觉得,是改革春风让这片沉寂千年的土地焕发生机。
2000年,他见证了二期工程全部投产的辉煌时刻。拥有5台3000兆瓦装机的北仑电厂,第一次为全国最大火电厂,而他已经成为一名机组长。
2009年,北仑电厂三期工程两台1000兆瓦机组全部投产,以7台机组5000兆瓦装机再次成为国内最大火电厂。那年,他被聘为副值长。
从巡检员、值长、到运行部主任,25年林志峰一直在一线,对7台机组的“脾气特点”了如指掌。他觉得,这次7号机组获1000兆瓦级最高AAAAA级奖,实至名归。“2020年7号机长周期连续运行天数达到252天,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等10余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优于设计值。”
全国火电机组能效对标竞赛,通过可靠性指标、经济性指标、技术监督指标以及环保指标等综合评价,体现国内不同类型机组最优能效水准。林志峰说,北仑电厂能保持先进,关键是目标明确、管理规范、改造持续。建厂后,对标世界一流电厂目标,他们在节能降耗上累计投入资金近50亿元。
说起安全管理,林志峰说自己坚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每次机组启动阶段,需要完成几百项运行操作,涉及成百上千的设备,而且直接关系电网安全。他要求运行部领导和运行专工靠前指挥,分成两班实施24小时全过程技术支持。2020年,全厂7台机组启停超过50次,全年实现机组零非停。
“作为一名党员,岗位可以平凡,但事业必须精彩!”林志峰说。
“在浙江描绘最美蓝图”
5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杭州的浙江公司本部,采访负责新能源发展的规划建设部主任丁连生。电话接通了,丁连生正在赶往250公里外的舟山电厂,那里要举行由集团公司组织的三期2台660兆瓦扩建项目投资决策评估会。
加了微信,通过电话进行采访。丁连生今年45岁,在浙江公司职能部门主任中属“少壮派”。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合肥电厂、宁海电厂、舟山电厂工作。2011年,光荣加入党组织。2020年浙江公司重组成立,他从舟山来到杭州,承担发展规划、项目前期及工程基建管理等。“于我而言,这是一场赶考。”电话那头,丁连生的语气沉稳有力。
对于浙江公司“一体两翼三支撑”协同发展战略,丁连生有着自己的理解。浙江是“两山论”的发源地,也是“美丽乡村”的先行地,打赢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浙江既要发挥排头兵作用,也要展示“重要窗口”形象。身处这片红色大地,总装机9530兆瓦的浙江公司,是重要能源保障基地。做优火电主体,就是要千方百计提质增效;做大新能源和综合能源,就是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6月是完成今年新能源目标任务的重要窗口期。”丁连生在“窗口期”3个字加重了语气。今年是浙江公司生产运营第一个完整年。按照集团公司提出的“新发展、新高地、新标杆”要求,丁连生主动给自己压担子,和他的团队一起研究政策法规,倒排计划进度,组织百日攻坚活动,其中今年计划投产项目必须在6月底前通过投资决策,7至9月完成设备招投标,确保年内如期发电。
“难,真得很难。”丁连生说道。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稀缺,2015年起,央企、国企、民企纷纷投身新能源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浙江公司成立时间短、起步晚,要拿到好的项目资源,如同“虎口夺食”。
“这么难,还干不干?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听着记者的三连问,丁连生马上给出答案。“干,而且要干出浙江公司特色!”他介绍说,浙江公司成立半年来,从党委、职能部门到基层企业,强化顶层设计,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奖惩机制。
年初,浙江公司启动新能源开发“1+6+N”工作体系,4月份注册成立一家能源发展公司,归口厂外新能源项目投资管理和下步工程、运行管理;北仑、宁海、舟山、余姚、南浔、温州等单位成立6个工作组,一把手牵头,实时掌握项目情况;规划建设部全方位管控4级N个跟踪项目,定期下达任务督导单,推进有效落地。同时,浙江公司党委成员实行包保责任制,强化组织领导。比如,主要领导做到浙江省11个地市全覆盖;班子成员做到包保责任区域内县、区级行政区全覆盖;基层电厂领导做到乡镇街道全覆盖。
近期,浙江公司新能源发展工作全面提速,丁连生的工作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年内要投产的项目,更要布局未来,比如发展海上风电、抽水蓄能、氢能等。“我们的目标是近期目标全实现、中期项目有突破、远期规划多储备,一定要在浙江描绘好新能源发展蓝图。”
东方潮涌,风送远方。向继芳、林志峰、丁连生,他们只是浙江公司200多名党员干部的缩影。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记初心和使命,都要在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中彰显先锋力量。
他们是平凡的,也是不凡的,他们共同奋斗的成果,必将为集团公司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示范企业提供最好的“浙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