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导读 > 详细内容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

发布时间:2022-05-30     浏览:147

2022年05月24日

在喀尔巴阡山脉山脚下,东斯拉夫人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国家——基辅罗斯,几百年后,来自东方的蒙古骑兵,打开了已经进入封建割据时期基辅罗斯公国的大门。从此以后,东北罗斯的苏兹达尔公国以莫斯科为中心,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西北罗斯的波洛茨克公国则成为白俄罗斯的根源;勉强维持着独立的西南罗斯加利西亚-沃伦则是乌克兰民族构建的基础。

从1772年开始,加利西亚地区随同波兰承受了四次瓜分,第一次瓜分时,加利西亚地区被划入奥地利。在1900年的时候,加利西亚地区已经变成了石油城,是世界上第三大产油区。但是,加利西亚地区石油的开采门槛低、人工挖井技术简单,大量的小公司蜂拥而至,只要买到了土地,就可以任意开采石油。而当时的美国宾夕法尼亚油田采用的是钻井技术。

□陈湘球

喀尔巴阡山脉脚下的石油硬汉(上)

喀尔巴阡山脉像一条弯曲的巨龙横卧在欧洲东部,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峡谷开始,经波兰、乌克兰边境一直到罗马尼亚西南多瑙河畔的铁门峡谷。这座年轻的喀尔巴阡山脉在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见证了频繁的世事变迁。

从1772年开始,加利西亚地区随同波兰承受了四次瓜分,喀尔巴阡山脉东北角下的民众甚至找不到自己想忠诚的国家。他们没有归属感,今天属于奥地利,明天又被划到了普鲁士,后天又变成了俄罗斯人……然而,每一次瓜分都能看到一个强悍民族的身影——东斯拉夫。东斯拉夫人在喀尔巴阡山脉山脚下曾经建立过一个强大的国家——基辅罗斯,基辅罗斯的第一任国王诺夫哥罗德王公奥列格曾经把军队打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迫使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六世与之议和,并签订了有利于罗斯的贸易条约。这次军事活动使基辅罗斯与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文明之一的拜占庭产生了联系,推动了罗斯的社会发展,并在以后对俄罗斯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留下了许多深远影响。

但是来自东方的蒙古骑兵,打开了已经进入封建割据时期基辅罗斯公国的大门,攻陷了首都基辅城。在蒙古人统治下的基辅罗斯,只剩下西南边陲一个名叫加利西亚-沃伦的公国,依附在邻近的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王国的旗下,勉强维持着独立。蒙古大汗称这大片臣服的土地为“克拉伊纳”,这是斯拉夫语“边区”的意思,也就是乌克兰的词根。经过历史变迁,分别沦落为欧洲天主教宗主国和东方蒙古大汗附庸的东斯拉夫人走上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苏兹达尔公国(东北罗斯)以莫斯科为中心,成为近代俄罗斯的前身,并且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俄罗斯帝国。波洛茨克公国(西北罗斯)则成为白俄罗斯的根源,而加利西亚-沃伦(西南罗斯)则是乌克兰民族构建的基础。

加利西亚-沃伦公国在蒙古人治下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被史学家们视为17世纪中哥萨克崛起地乌克兰土地上最后一个独立国家,但这个国家在14世纪的时候,因统治者家族血脉断绝,而被分割为两部分:加利西亚和西波多里亚归于波兰,沃伦地区落入立陶宛大公国之手。1470年,立陶宛大公及波兰国王废除了基辅罗斯公国。自此,罗斯公国从政治版图上被彻底抹去。1569年,波兰与立陶宛合并,建立起波兰-立陶宛联邦,也称为“卢布林联合”,合并后的两国对边界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大部分乌克兰土地归于波兰,白俄罗斯地区则留给了立陶宛,也意味着乌克兰与白俄罗斯的分离,该事件成为近代乌克兰版图形成的支撑。

1772年,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和波希米亚女王玛丽娅·特蕾莎第一次瓜分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将加利西亚地区划入奥地利。这个奥地利新行省的全名为含奥斯维辛与扎托尔公爵领的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而后在1846年克拉科夫自由市并入奥地利后,它的全名变为加利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王国领土包括了今天波兰的南部和乌克兰的西部,奥地利皇帝兼任该国的国王。

加利西亚几乎没有自然边界,所谓的边界只不过是喀尔巴阡山脉沿着其南部边缘若隐若现的山脊,将其与匈牙利平原隔开。加利西亚不仅是奥地利面积最大的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省,约占奥地利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直到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加利西亚仍然是帝国最大的省份,它的面积超过81900平方公里。

加利西亚地区的人口由四大群体组成:波兰人、鲁塞尼人(乌克兰人)、犹太人和德国人。为了争夺在这个地区的发言权,每个群体都在毫无节制地通过移民和生育来扩充人口,造成了整个地区的人口总量迅速增长。从1843年只有450万,到1900年增长到730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超过了800万,人口密度仅次于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德国。

在这四大群体中,波兰人最具多样性,他们在家里说立陶宛语、白俄罗斯语、乌克兰语或德语。也许是因为语言上的优势,波兰人最终掌握了在这个地区的话语权,他们拥有土地,又是贵族,甚至主导了加利西亚的饮食文化。其精英阶层在维也纳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和影响,波兰贵族几乎垄断了当地的政治权利。

早期石油工业

在历史上,加利西亚地区曾经是一个石油王国,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持续几十年的能源斗争,甚至一直到今天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追根溯源,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1900年,在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还鲜为人知的时候,这里已经变成了石油城,是世界上第三大产油区。加利西亚地区就像一块宝石,闪耀的光芒映照在每个石油钻探者的眼中,喷薄而出的黑色石油,打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一个接一个的成功故事吸引着欧洲各地的少男少女来到这里,追逐由打工者变为投资者的梦想。

加利西亚地区与美国宾夕法尼亚油田几乎是同一时代的油田,加利西亚油田似乎还要更早一些。19世纪50年代,美国的煤油灯点燃以后烟雾呛人,散发出一股腐蚀性的气味,加利西亚利地区沃夫的一个药剂师和管子工设计出了使用玻璃灯罩的煤油灯,解决了冒烟和气味的问题,明亮的玻璃灯罩可以挡风,还可以让灯芯的火苗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因随风跳动而炫目,里面的“机关灯头”还能通过调节灯芯的高低来控制亮度。美孚公司纽约的一位煤油代理商在维也纳看到了这盏神奇的煤油灯后,把它带回了美国。美孚公司立即将其发扬光大,变成工艺装饰灯具送入上流社会家庭,让美国从此进入了“新光明时代”。

尽管如此,欧洲的那些社会批评家和知识分子并没有把加利西亚的石油盆地比作“东欧的宾夕法尼亚”,更多的是将它称作“加利福尼亚金矿”。18~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让“几乎所有的企业停止了营业,海员把船只抛弃在了圣弗朗西斯科湾,士兵离开了营房,仆人离开了主人,农民典押田宅,甚至连传教士也离开了布道所,都涌向了金矿发源地……”

这几乎是加利西亚油田的真实写照,在早期的加利西亚石油工业中,要想成为一名投机商人是很容易的,只需要一架梯子、一个辘轳、一把鹤嘴锄、一把铲子、一根绳子和一个桶就可以开门营业了。人们对石油的盈利能力持乐观态度,因为几乎挖一个坑就会有石油不断地冒出来,人们坚信加利西亚地区的石油储量是无限的。

根据艾莉森·弗利格·弗兰克所著的《石油帝国——奥地利加利西亚的繁荣景象》一书记载:1876年,加利西亚的47家炼油厂只有7台总计38马力的蒸汽机。当加利西亚地区发现了一个新油田时,就会吸引众多勘探者及工人等,很快就会发展成一片活跃的景象。在获得一块面积通常为13至20平方米的地块后,勘探者会挖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洞,然后在洞内打上一圈2~3英寸厚的木桩,再将这些木桩像织篮框一样,用藤条一层一层加固起来,然后继续深挖,再编织下一圈的篮框来加固。洞的顶上安装一个类似于中国辘轳的装置,系上麻绳、接上木桶,用来运土和运人……这就是加利西亚人所说的油井。

这种油井的掘进速度很慢,每天不到0.2米。简陋的油井也无法抵抗地下水和地面的压力,井底作业的工人经常会因倒塌或坠落而丧生,尤其是井内的瓦斯气体,经常导致工人煤气中毒,甚至失去意识后窒息而死。

石油的开采门槛低、方式简单,油田开发很难形成规模,而且不像是中东那些国家,地下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中央政府通过签发开采石油的特许权,换取可观的特许权使用费。在加利西亚地区,地下资源属于土地所有者,没有昂贵的特许权使用费就没有了门槛,于是大量的小公司蜂拥而至,只要买到了土地,就可以任意开采石油。

根据保瑞斯莱夫(位于乌克兰西部利沃夫州的城市)网站公布的数据:1881年,共有204家不同的公司在保瑞斯莱夫及附近的村庄从事石油开采业务,这些公司一共控制了1462.74公顷土地,每个企业平均地块面积约为7.17公顷,但其中1351公顷土地都被松德斯豪森王子公司控制。除此之外,其他203家公司则分享着仅剩下的111.74公顷土地,平均每家公司只有0.55公顷。这些公司总共有547口在建井和1232口运营井,以及1548口已经废弃的井。因此,在111.74公顷的土地上共有3327个油井,也就是说每336平方米有1个油井。

当时的英国曾经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捕获规则。这个规则规定,如果被猎的鸟兽从一块地盘逃入另一块地盘,那么后者的主人完全有权将进入他地界的猎物宰杀。这一规则被广泛应用到石油生产上,也就意味着土地使用者可以尽最大可能挖采地底下共有油层里的油,他们甚至可以把不属于他们土地下面油层里的石油抽干。毫无疑问,谁的井深,共有油层的石油就会流向谁的井口更多,井越深,采的就油越多。但人工掘井的深度终究有限,同时起步的美国石油工业之所以能超越加利西亚,关键就是:从一开始即采用钻井技术,而不是人工挖井技术。

(待续)

转载自《能源》杂志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