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人世间的孝道

发布时间:2022-05-30     浏览:116

2022年05月20日



□邢晶

刚刚看完今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让我感慨颇深。《人世间》是由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改编的,原著是作家梁晓声历经8年创作而成,以115万字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一户普通人家周家几兄妹以及光字片的几兄弟起伏跌宕的人生轨迹,从知青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时间,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讲述中国人的“情怀”与“希望”,同时透视出国家天翻地覆的变化。

剧中对我比较有触动的一个点,是冯化成对周父所讲关于何为孝道的一段话。周蓉放弃北大考研,想回家乡父母身边尽孝,于是冯化成赶紧打断说:孝有两种,一是“养口体”,在父母身边照顾衣食住行,尽孝道;二是“养心智”,在外远走高飞做出成就,光宗耀祖,让父母有颜面,也是尽孝道。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听到这种对“孝”的理解。我沉思良久,为什么不能二者合一呢?既能“养口体”也能“养心智”。若你在父母身边,做出成就,或者远走高飞做出成就后,把父母接到身边。非得要二选一么?

诚然,剧中周蓉有私心,她想留在父母身边,可能更多是想留在女儿身边。冯化成提出“养心智”一说,也有私心,他想留在北京,也想在北京有所成就后把女儿接到北京读书。所以当他提出这个说法后,周蓉就欣然答应了。就如剧中周母对秉坤所说,自从上山下乡大儿子和女儿离家后,她就已经觉得他们永远地远离了,这种远离,不是一年回来看几回可以弥补的,是内心的永久疏远。对于老人,这必然是情感依托上极为无力的一种缺失。

《孝经》有云,子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行“孝”的开始。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遵循天道,扬名后世,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了,是圆满的、理想的孝行。

其实,这里就提到了“养口体”也提到了“养心智”,但是并未完全分割。所以如果以“养心智”为理由,远走高飞远离父母的人,实则是走错了孝之道路。

国学大家曾仕强曾打趣地提到过,孩子来投胎,只有两种,一种来报恩的,一种来报仇的;父母以为,小时候很乖且学习好,长大工作好,在外很有成就,就是来报恩的。恰恰相反,他从小受到父母厚爱,但是长大后远走高飞顾不上家,只有索取,却未能尽孝,所谓的养了心智了。从小学习不好,憨憨的,长大就在父母身边,父母嫌弃他没出息,但就是他,一心一意照料父母,养老送终,到最后父母才明白,这个才是来报恩的,就如剧中的小儿子秉坤,包括他的妻子郑娟。

那么,如何融合“养口体”和“养心智”呢?

《孝经》有云,子日:“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意思是孝子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这些话放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理。我们也还来得及更加珍惜相伴的日子,趁着阳光正好,年华不负,多陪陪父母,多尽尽孝,方为正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世间最悲痛莫过于此。虽然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很大,为了生活被迫背井离乡。但当你有点能力,有点儿成就的时候,切莫只为了自己的小生活而忘记了远在他乡的父母。只养心智不养口体的孝是伪孝。时常提点自己,多关注父母的身体和日常,多通视频,给老人安个监控,没事儿多瞅瞅,闲了多唠唠,陪他们吃吃饭、喝喝茶、走走路、听听曲……爱他们的方式有一千种、一万种,只要我们想得到、去做到。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