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导读 > 详细内容

让钢铁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

发布时间:2022-05-19     浏览:151

2022-05-13   A01:要闻   记者 刘杰   首钢日报




科学家心声


在“双碳”发展形势下,钢铁工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我非常荣幸成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为实现钢铁强国梦想,我愿倾尽自己的智慧和心血,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为祖国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荣光!当选首钢科学家,我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我关怀、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各界人士!感谢首钢搬迁调整的重大战略和历史机遇,感谢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为百年首钢再铸辉煌,我将守正创新,再攀高峰!


2002年,荣获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2006年,荣获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7年,当选全国冶金建设高级技术专家,荣获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2008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09年,入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当选北京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2012年,荣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青年科技奖,入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当选北京学者;2016年,当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获全国杰出工程师,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十佳科技工作者;2017年,荣获魏寿昆青年冶金奖,入选首都科技盛典科技创新领军人物;2018年,入选首都高层次杰出人才;2022年,荣获首届首钢一级科学家。每一份荣誉,见证了张福明的成长蜕变,也见证了张福明与梦想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潜心于冶金与材料工程设计研究30余年的张福明,始终坚守一线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科技管理工作,工作岗位几经变化,追逐梦想的脚步从未停歇。


钢铁“梦工厂”总设计师


2005年,首钢战略性结构调整开启了新的篇章,首钢搬迁规划获得国家批准,在距离北京220公里的渤海湾曹妃甸建设新首钢。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意义重大,不仅承载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希望,还将树立起中国钢铁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往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对项目给予了极大关怀和高度关注;首钢京唐钢铁厂工程也寄托着首钢人的希望和梦想,是首钢再次腾飞的希望工程。

担任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厂工程总设计师的张福明,第一次来到曹妃甸,站在离海岸18公里、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沙丘上,思绪万千,这里将是新首钢再次腾飞的新起点。围海造地20多平方公里,将浅滩变成陆地,把荒岛变成钢城,首钢人要把百年梦想变成现实。一望无际蔚蓝色的大海,就像一张已经展开的蓝图,等待张福明和他的同事们用心血和智慧去描绘。国外一些专家对首钢将要建设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钢铁大厂表示怀疑,认为首钢没有建设经验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建成国际先进的钢铁大厂。

为深入了解世界顶级的特大型高炉,首钢集团专门安排张福明带队出国考察。考察期间,一谈到大型高炉的核心技术,国外同行不是婉言回避,就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技术机密不便介绍。在现场参观时,甚至远远地用栏杆把一些核心设备围起来,谢绝参观、严禁拍照。“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就会受制于人,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就不可能有平等的话语权。考察归来后,张福明和团队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自主集成,向国际先进技术挑战的信念和勇气。

要把京唐钢铁大厂建成集21世纪先进冶金技术于一体的钢铁“旗舰”,需要大量的先进工艺和前沿技术做支撑。对于整个设计团队来说,首先就是学习。张福明同样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技术领域和课题,作为整个工程项目的总设计师,他的任务不仅是要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炉,整体工程设计、炼钢、轧钢、烧结、焦化技术也都要是最先进的。首钢工程公司作为工程总体设计单位和设计总承包院,不仅要与国内优秀的设计院协作,还要和国外知名的工程公司合作。

昔日的竞争对手变成今天的合作伙伴,怎样才能更好地履行总体设计院的职责,切实对每个工序的设计进行技术把关?如何协调并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这些都是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张福明所要面对和解决的。

张福明努力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为搞清一个问题,他经常工作学习到深夜,广泛收集国内外论著、期刊、报道,持续不懈地研读、记录、思考和计算。多年来,他已养成“当天睡当天的觉”的习惯,每天都要到深夜零点以后才能休息。他还虚心地向其他专家请教,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科研、设计和工程管理实际工作中。此外,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与国内科研院所联合,整个设计团队的知识视野更加开阔,技术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张福明和他的团队设计研发的许多工艺都是中国首创,还有许多核心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以确保首钢京唐工程总体水平达到国际一流。

一位炼铁专家曾经问张福明:“你们首钢设计院没有550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业绩,你们有把握吗?”张福明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确没有550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业绩,但我们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勤奋好学的团队,外国人能干成的事,我们首钢人也能干成,而且干得会更好!”张福明带队对国内外先进钢铁厂进行调研,收集整理资料和数据,编撰了20多个技术专辑,建立了几百万字的数据库,为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确定技术方案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

张福明带领着工艺、设备、土建等10多个专业设计团队开展协同设计、共同攻关,从概念设计、顶层设计、方案论证、可行性研究、基本设计,再到施工图详细设计,每一套图纸都要经过十多个设计流程和环节,图纸上每一根线条和每一个数据,都凝聚着设计人员的知识、智慧和心血。多少个节假日,张福明带领大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饿了吃袋方便面,困了用凉水洗把脸,在计算机前送走一个个夜晚,迎来一个个黎明。设计图纸多达12000多张,一摞摞厚厚的图纸堆满了办公室,摊开后能铺满一个足球场。高炉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张福明和团队开始进行高炉动态模拟三维整体集成,在计算机上将首钢自主设计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用数字化三维仿真影像动态地展现出来。设计方案完成后,邀请中国钢铁领域的权威专家,对首钢的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同。

在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高炉设计过程中,最令张福明难忘的是顶燃式热风炉热风管道施工图设计方案的研究决策过程。为实现1300℃高风温、缩短热风炉总管长度,首钢京唐高炉在世界上首创应用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张福明确定了利用低热值高炉煤气通过高效预热实现1300℃高风温的工艺技术路线,还创造性提出了热风炉低应力—无过热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4座热风炉采用非对称矩形工艺布置方案,热风管道的受力情况极为复杂,既不同于传统的内燃式热风炉,也不同于国内外流行的外燃式热风炉。当时世界上已有13座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全部采用外燃式热风炉,而顶燃式热风炉最大的工程实例是3200立方米高炉。在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下,设计创新的难度可想而知。设计团队为了实现张福明所提出的低应力—无过热的设计目标,围绕热风管道的连接、布置方式,进行了多方案的对比分析和数值仿真研究。团队成员李欣、银光宇等技术骨干,针对不同的热风管道布置形式,分别建模计算了各种管道布置的受力状态,采用两种不同的数值仿真分析软件,针对热风管道温度场、应力—应变和弹塑性受力状态进行对比验证。计算机数值计算和仿真模拟结果显示,两种技术方案存在本质差异、各有利弊,都不能完美地解决问题。张福明说:“当这个技术难题提交给我以后,我经过反复思考研究,也感觉难于决策,于是想到了通过邀请行业权威专家参与审查设计方案的方式,共同解决这个工程难题。”项目团队邀请我国炼铁设计行业权威专家吴启常大师和银汉教授,在首钢工程公司召开了方案论证会。两位专家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从而促成京唐高炉热风管道总体技术方案的最终确定。

2009年5月21日,首钢自主设计的中国第一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淌出了第一炉铁水,铁水映红了现场每个人的笑脸。至此,中国彻底改变了没有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历史,突破了国外长期垄断的“卡脖子”技术难关。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首钢人,用智慧和心血铸造了中国第一座特大型高炉,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的国家。那一刻,张福明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拼搏,多少次反反复复的试验,今天终于有了回报。历经三年时间,张福明主持完成各工序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程设计基本完成以后他常驻曹妃甸工程现场坚守四年有余,组织领导、指挥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难题,统筹协调各设计单位的现场施工配合工作。他亲眼目睹了从一片荒滩到沿海临港千万吨级现代化超大型钢铁基地建成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并见证了引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示范基地的设计建设,昔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如今,曹妃甸已经矗立起三座世界级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到处体现着首钢工程公司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全部自主研发的5500立方米高炉无料钟炉顶技术成功应用,突破了国外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垄断,彻底攻克了“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有些关键指标已经超越世界先进水平;开创了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在特大型高炉上成功应用的世界新纪录;国际首创全部采用低热值高炉煤气稳定实现了1300℃超高风温……

首钢京唐工程中主要技术创新共有220多项,其中依靠自主研发、自主集成的占三分之二,由我国自行制造的设备占整个工程设备重量的91%。京唐世界级的特大型高炉,已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历史上光辉的丰碑。


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屡创世界一流


梅花香自苦寒来!所有的磨练换来的都是成长,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努力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经过30多年孜孜不倦追求和坚韧执着地进取,张福明和他的团队在冶金工程设计、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和工程建造等方面频频取得重大工程科技成果,形成了百余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冶金工程技术及装备,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及钢铁产业技术升级中得到成功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从2002年开始,为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落实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首钢开始谋划依托已有的迁安矿山,在河北迁安建设新的钢铁基地,率先开展城市钢厂搬迁,同时完成首钢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实现从棒线材到高端板材的跨越。

年仅35岁的张福明被任命为首钢工程公司副总工程师、迁钢工程总设计师,他带领全院数百名设计科研人员,开始了从炼铁到轧钢全流程的设计创新工作。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是冶金行业重要的节能、节水和环保技术,是国家重点鼓励的“三干一电”技术之一。为了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成功实现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张福明向领导提出先在迁钢2号高炉上,采用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的方案建议,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首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当时全国还没有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采用煤气干法除尘,其主要原因是大型高炉煤气流量大,温度和压力波动大,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都有极大的困难。张福明和团队结合在首秦高炉上应用煤气干法除尘技术的经验和成果,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研发出30多项专利技术,通过联合生产单位和设备制造厂,开展了7米以上超长布袋反吹清灰、热管式煤气换热器、长距离煤气除尘灰气力输送技术、煤气含尘量动态监测、煤气管道及波纹补偿器防腐等七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解决了2650立方米高炉煤气全干法除尘的技术难题,率先在全国第一座2500立方米级的高炉上,应用了完全取消湿法备用的煤气全干法布袋除尘。迁钢2号高炉投产一个月以后,新的问题出现了,高炉煤气干法除尘的布袋出现大面积破损,一个除尘器箱体上百条布袋,布袋底部几乎全部出现裂缝、磨损。得知消息后,张福明清晨冒着漫天大雪第一时间从北京赶到迁钢现场,看到一条条从除尘器里拆卸下来的破损布袋,心情十分沉重,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责任和压力。“这项技术决不能失败!一定要尽快找到原因,快速采取措施恢复生产。”他和张建、陈玉敏等几位团队成员在现场把破损的布袋全都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测量,仔细查找和分析布袋破损的现象、规律及原因。经过对比研究,发现布袋破损的区域基本都集中在距离布袋底部1米的范围内,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从布袋外部开始破损,在布袋骨架对应的位置,破损更为突出。于是,他们采用计算机建模仿真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的手段进行研究,发现造成布袋破损的根本原因是除尘器箱体内部的煤气紊流运动,导致布袋发生横向碰撞所造成的异常破损。为此,研发出煤气导流装置,有效疏导除尘器内的煤气流分布,实现了气流稳定流动。技术改进以后,布袋使用寿命达到2年以上,彻底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为京唐5500立方米高炉的成功应用奠定了基础。

迁钢工程是京唐的“试验场”和“练兵场”,为京唐工程的设计建设和生产运行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京唐以汽车板材和船用板材,迈入全球高端钢材市场,可以与任何一个世界钢铁巨头掰手腕。”绿色、高效的创新理念让京唐拥有了放眼世界的信心和气魄。

炼铁—炼钢界面技术优化是现代钢铁制造流程的重点和难点,具体就是“一罐到底”铁水直接运输工艺。这种运输工艺完全改变了传统的鱼雷罐铁水运输方式,是节约能源的有效途径,也是钢铁企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但这种运输方式技术难度很大,对炼铁、炼钢、运输工艺要求严格,当时这种运输方式只有日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使用,一切技术都对外保密。张福明带领团队走访了国内多家科研院所,请教了20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已经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掌握的先进技术,经过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围绕高炉出铁精准计量、铁水罐车安全运输、铁路路基稳定性等12个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迎接着一个又一个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多少个讨论会持续到凌晨,讨论结束后有人坐在椅子上就会酣然睡去。为了早日完成项目,每个人都把个人事情暂时放下,全心全意将精力铺在研发项目上。经过一年多的苦苦探索和钻研,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终于将这种新型铁水运输方式成功应用到首钢京唐钢铁大厂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张福明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领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不仅让首钢的钢铁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还对设备和装置进行了创新优化,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可以说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他主持设计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千万吨级钢铁厂工程集成创新,带领设计团队完成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工程总体设计,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个沿海靠港的千万吨级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厂、第一座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等标志性工程,获得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他带领团队突破国外垄断、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难题,自主设计研发无料钟炉顶设备及布料分布精准控制技术,国内首创50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成功应用示范;

他任迁钢工程总设计师、项目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迁钢工程设计与工程技术创新,具体参加了重大工程决策,主持完成炼铁、炼钢等主体工程技术自主研发和工程设计创新,攻克了高炉煤气干法布袋除尘、高炉长寿、高风温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创了首钢生产大型板带材的新时代;

他任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大型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机组优化设计及示范研究;主持研究低碳绿色、长寿高效高风温关键技术,带领团队在已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高风温低碳研究工作,实现技术升级和持续创新。

…………

长期以来,张福明和团队的数十项研发成果,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或重要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00余项。在培养人才方面,他言传身教、提携后辈,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科技人才,他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自己钢铁强国的梦想。


扎根首钢沃土成长为工程设计领军者


有目标的人,只要保持专注,走过的每一个低点都会成为通往高峰的必经之路,认真的人改变自己,执着的人改变命运。

上世纪90年代初,张福明刚进入工作岗位,就参加了首钢4号高炉新技术大修改造工程设计工作,在高炉冷却系统和冷却壁设计等方面需要调研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进展。一部由北京钢铁设计院编写的《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技术》文集,详细介绍了德国、比利时、法国等欧洲钢铁工业发达国家,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工艺的开发、研究、设计和应用情况。张福明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把这部文集认真研读了数遍,对其中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关键参数和设计案例熟练掌握。不仅如此,后来他和同事们还专门拜访了文集的编写者,当面虚心请教得到了更加翔实的信息。

炼铁是钢铁企业的龙头,高炉是钢铁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标志,高炉长寿技术始终是炼铁工作者关注的课题。上世纪80年代末,首钢高炉寿命只有6年左右,而许多国外高炉寿命已达到12年,是首钢炉龄的两倍。这个差距让张福明感到了压力和责任,他把高炉长寿技术的研究开发作为自己技术创新的首要目标,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首钢自己设计的高炉寿命达到10年以上。张福明有幸参加了首钢1、2、3、4号高炉大修改造工程设计,为延长高炉寿命,在设计中他想尽了办法。他经常白天到生产现场,详细记录高炉生产的每个数据,与炼铁厂技术人员一起钻到出铁场平台下面,用秒表和水桶测量校对高炉冷却水量,用温度计测量冷却水温差,虚心向现场的工人师傅请教。晚上回到宿舍查阅大量资料,将白天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并把先进的设计理念与测量、计算的结果进行研究比较,分析总结影响高炉长寿的主要因素和高炉炉衬破损机理,所作的笔记足有厚厚五大本。设计计算是高炉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当时国外已经开发出高炉炉体设计专用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用于优化高炉设计。一次与外方进行技术交流时,外方为了证明其设计手段的先进,演示了高炉炉缸、炉底温度场传热计算结果。当时张福明就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解决这个传热数学难题,计算出炉缸温度场等温线分布。二十几年前,计算机还不像今天这样普及,国内市场也没有现成的商业软件,自行编程计算可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在没有先进的计算软件的条件下,经过多次试算和调研,张福明决定采用经典的数学解析方法,求解方程组,通过数学迭代方法计算炉缸、炉底温度场分布。人工运算求解传热方程组是一项计算量巨大的工作,成千上万个数据,每个节点和界面的温度需要经过反复计算迭代,演算用的草稿纸装满了两个大纸箱。为了找到最新的技术资料,他几乎跑遍了各大图书馆,为了查找铁水在不同温度和成分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几乎把那些年国外相关论文都检索查阅了一遍。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收获的喜悦。张福明带领设计人员运用多维度—多参量现代传热理论,通过大量的数学计算和设计优化,成功开发了热压炭砖—陶瓷杯新型长寿组合式高炉炉缸内衬结构、高效铜冷却壁、整体式铸钢冷却壁、新型炉喉水冷却壁、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等20余项高炉长寿综合技术。这些新技术在首钢高炉上率先采用,彻底打破了一代炉龄只有4到6年的历史。首钢1、3、4号高炉寿命分别达到16.4、17.6、15.6年,全部超过了一代炉龄10年的设计寿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铜冷却壁制造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首钢号高炉热压炭砖—陶瓷杯组合炉缸内衬设计与应用研究获得北京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他将自己历经20多年潜心研究高炉长寿的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撰写成学术专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现代高炉长寿技术》,这部73万字的学术著作,凝聚着张福明深邃的学术思考和渊博的学识,成为他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之一。

张福明,夜以继日、夙夜在公、发愤图强,完成了学习、积累、历练和飞跃。艰辛的付出令他取得了初步的回报:1995年破格晋升工程师;1998年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福明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突出的工作业绩,接连三次破格晋升职称,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教授级高工,那时他年仅32岁。

进入新世纪,首钢吹响了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号角,首秦、迁钢两大重点工程相继开始设计建设。承担这样百万吨级钢铁联合企业的全流程工程设计,对首钢工程公司和张福明来说都是第一次。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设计难度大,让张福明深深感到肩负的重担和巨大的压力。张福明的专业领域从高炉炼铁,拓展到烧结、球团、焦化、炼钢、连铸、轧钢、电力、自动化、土建等10多个专业领域,需要迅速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专业领域。工作期间,张福明继续在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深造,先后攻读钢铁冶金和项目管理研究生,获得了钢铁冶金工学博士学位。当时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年富力强,基本上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于读书、看图、学习、计算、研究。几年下来,认真学习了几十部专业著作,研读了数百篇学术论文,还审阅消化了上百套相关专业的设计图纸,记录并整理了几十本读书笔记,使学术基础更加精深坚实、学识视野更加全面系统,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业务理解得更加清晰、透彻、精准,学术水平得到了显著跃升。

随着首秦、迁钢两大工程相继建成投产,完成了首钢搬迁结构调整第一阶段的工程建设。张福明在这两个新建钢铁厂的总体设计过程中,通过学习、考察、调研和实践,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理念和理论,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感悟和思路,掌握了许多新的方法、技术和工艺,这为他后来担任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厂工程总设计师,全面主持千万吨级现代化超大型钢铁基地总体设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以来,张福明担任首钢副总工程师。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京唐二期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结合国际钢铁冶金工程发展技术趋势,他提出的高炉大比例采用球团矿的技术方案,得到首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赞同,但也受到了许多同行和专家的质疑。他带领设计研究团队,把国内外高炉球团冶炼的生产案例收集整理出来,提炼出大比例球团矿冶炼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结合首钢秘鲁磁铁矿的理化特性,对配料、造球、焙烧、冷却等各个工序过程都需要重新进行工艺计算和热工过程数值仿真研究。在京唐1号球团带式焙烧机上进行了多次制备碱性球团和大比例球团冶炼的工业性试验。其间,张福明多次赶赴京唐现场,参加大比例球团冶炼攻关和高炉稳定运行研讨会。他针对实验室研究结果和工业试验结果,明确指出了特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的十大关键技术难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体解决方案,得到了现场技术人员的高度认同,形成并制定了5500立方米特大型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的基本工艺技术路线。他大力倡导并积极推动以大比例球团冶炼为代表的高炉绿色低碳技术,已经形成了首钢特色的优势技术,成为国内外现代高炉炼铁的工程示范,该项技术成果相继获得2020年和2021年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

2022年2月24日,首钢股份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引领为支撑,组建成立的“张福明专家工作站”揭牌运行。该工作站的成立,对进一步加快首钢股份炼铁系统专业技术人才储备,突破铁前工艺在生产、技术、绿色制造等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全面提高质量、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推动股份炼铁事业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30多年来,张福明始终坚守初心,潜心治学,拼搏奋进,矢志不渝地学习、钻研、创新。天道酬勤、自强不息为他奠定了成功之路。他在钢铁冶金工程研究设计及工程科技创新领域,以其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广博精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杰出的工程成就,成为我国冶金工程研究设计领域主要领军人物之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新的时代,钢铁强国的梦想就像一把火炬,始终照亮着张福明砥砺前行的道路!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