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营管理 > 详细内容

改革迈入纵深 企业活力更足

发布时间:2022-04-20     浏览:320

——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打赢百日攻坚 系列报道之一

   期次:第10807期   作者:□记者 于泓泽 黄雪盈 通讯员 张 玲


编者按: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近年来,包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以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为指引,抓住被列为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双百企业”等多项改革试点的机遇,全力推进国企改革“百日攻坚行动”,从严从实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抓扎实、抓到位、抓出实效,圆满完成好党中央和自治区交付的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包钢日报》本期开设“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专栏。陆续刊发包钢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勇于攻坚克难,积极担当作为的好经验、好做法,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在全力推进国企改革“百日攻坚行动”中再创佳绩。

党中央高度重视、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多次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论述,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而国企改革,既是致力于企业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更是着眼于长远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既是保持经济稳增长,更是推动新冠疫情影响下防控与发展齐头并进,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2020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徐徐拉开,千帆竞发,势起如炽,包钢以党中央指引为根本遵循,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关键领域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增强活力、提高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国企改革进入关键阶段,主要任务落地见效、抓紧抓实成为年度主旋律,包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啃“硬骨头”,蹚“深水区”,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效益。

实现历史性突破,赶考成绩亮眼。

2022年3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重磅公布454家“双百企业”最新名单。作为全面落实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具体施工图、深入推进综合性改革的地方国有骨干企业,包钢(集团)公司再登榜单。

国家数据显示,2021年,“双百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85.3万元,远超中央企业和全国国有企业平均水平。包钢,身居“双百企业”阵营,体会更为深刻:依托国企改革,治理结构得以科学完善,经营机制更趋高效灵活,党的领导始终坚强有力,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改革综合成效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一系列改革红利正在全面释放。

一组数据,客观印证改革成效。截至2021年底,包钢营业收入、利润、上交税金增幅显著,资产负债率由2017年的80.5%降低到63.5%,稀土折氧化物产量由5.4万吨提高到10万吨以上,稀土钢产品更是从无到有,2021年全年产量68万吨,各项节能环保指标日趋向好、大幅提升。

“十四五”开局之年收官时,国企改革成果进一步呈现,包钢提前接近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超过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完成改革任务要求,成为自治区国企改革重大征程的排头尖兵。特别是依托一系列壮士断腕般大刀阔斧改革,包钢成功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营业绩创造新纪录,全年营业收入高达1280亿元,同比增长47.68%;合并利润高达102.66亿元,同比增长545.3%;上交税费69.2亿元,同比增长53.4%,一举成为内蒙古国资监管企业营收翘楚,用真金白银给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民生以坚实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骄人战绩,是在疫情防控压力、外销市场紧缩大背景下取得的,更加不易,更具含金量;这份红色成绩单,是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提及“齐心协力建包钢”历史佳话的伟力勉励下取得的,更加珍贵,更值得铭记。

靠什么持续推进和引领国企改革?

成立于1954年的包钢,是新中国“一五”时期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起来的第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近70年挺立边陲、披荆斩浪,包钢为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振兴祖国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边疆地区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卓越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着辉煌历史的“老牌”国企,同样不可避免市场经济下剧烈市场竞争引发的巨大冲击。2014年至2016年,囿于长期体制机制不活的历史陈疾,加之遭遇外部市场急速下跌,包钢落入了一个历史低迷期,连续三年巨额亏损,不仅遭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的“冷眼相待”,还遭到内部干部职工的频频质疑,企业跌入前所未有的“寒冬期”。

“必须自我革新,否则死路一条!”“要想挺过去,自己先得立起来!”生死存亡一线间,包钢党委循着党中央的正确引领吹响“集结号”,指明唯有坚定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勇气,唯有坚持刮骨疗毒、全面深化改革,以减负担、添活力为切入点,坚决向体制机制顽疾开刀,才能使企业获得突破重围的生机。理顺思想,解放思想,统一思想,包钢党委高度凝聚全体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并形成共识——改革,是包钢闯关夺隘、扭转局面的唯一出路。

改革攻关始维艰。征途既启,包钢党委全面加强党组织对改革工作的把关定向,引领57个基层党委、33个党总支、549个党支部,带领20970名包钢党员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统领,紧锣密鼓推进各项改革,全力以赴让老国企焕发新活力,开创现代化新包钢建设的崭新局面。第一步,研究制定出台《包钢党委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指导思想,明晰了党组织及负责人职能定位,优化配备调整,加强考核管理,增进关爱激励。紧接着,包钢党委第一时间选优配强改革单位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发挥党组织在市场化选聘中的关键作用,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与此同时,包钢党委创新开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旗下北方稀土针对所属50余家分子企业分布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从有效管控和规范运行两个维度发力,成立全区首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混企党建工作;构建若干混企党建管理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促进国企、民营两种机制优势互补,既保证党的工作始终规范运行,又保护民企机制活力持续迸发。

依托改革的巨大推力,短短五年间,包钢实现了从巨额亏损到减亏治亏、扭亏为盈、不断增盈的重大转变,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员工队伍活力四射,在全面构建现代化集团管控模式的同时,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续写了“齐心协力建包钢”新时代篇章。事实也一再印证,加强党的领导,是包钢挽狂澜于既倒、引领企业奔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改革,首先要在涉及“人”的改革上下功夫。

改革的出发点在于人,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把涉及“人”的问题改出正确方向、改出明显成效、改出显著福祉,是改革的真正目的所在。包钢以人的发展促进企业的发展,以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为契机,推动“瘦身健体”,实现“轻装上阵”。

——包钢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实现社会服务职能顺利移交,作为企业集中力量做强主业的重要举措。几年间,在全力保证剥离机构和人员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三供一业”、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市政设施、退休人员管理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累计移交机构28个,移交员工近5200人、退休人员6.2万人,移交资产总额24亿元以上,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老大难”问题,为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施展拳脚极大减负。

——包钢大力实施机构人员优化整合,实行“全体起立”逐级选聘。聚焦总部机关化问题,取消运行多年的机关部、处,部门不再设置二级机构,同时对各级管理、技术、操作人员实施全面筛选。一番刀刃向内大胆改革,集团机关部门由18个精简至9个,基层单位机构缩减13%,在岗职工减少24.17%,厂处职干部减少28%,两级机关人员减少41%,劳务用工减少5000余人,去除冗繁,轻装上阵,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升级,员工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低效无效资产、亏损企业是制约企业提质创效的一大顽疾。包钢加大“处僵治困”力度,依托持续盘活闲置资产,闲置产线逐步恢复元气,资产利用率明显提高,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包钢压缩企业层级,大幅度减少法人户数,2018年至2021年,包钢累计压缩企业层级24家,减少法人户数93家,着力构建业务有进有退、企业优胜劣汰、板块专业化经营、管控精干高效的发展格局,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节节攀升。

依托改革转型升级,传统行业实现华丽转身。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开创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中国钢铁行业一员,包钢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主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调整存量,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大力发展稀土钢新材料和稀土功能材料,以持续推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2016年末,曾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立下赫赫功勋的包钢2号高炉卸下战甲、光荣退役,这是继国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钢铁行业拆除的最大一座高炉。此举一出,包钢压缩炼铁产能133万吨,每年减少烟粉尘排放量约280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57吨,成为了中国传统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绿色转型的一个重要缩影。

据统计,包钢近年来在污染防治、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投入资金已超150亿元,开展重点项目百余个,其中,钢铁板块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启动,厂区无组织扬尘综合整治、清洁方式运输改造全面铺开,带好头、做表率,包钢一举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完成清洁化运输超低排放改造钢铁企业。

历经一番系统攻坚,到2021年底,包钢各项主要污染物吨钢排放指标下降幅度已超30%,细颗粒物年均值降低至每立方米35微克,超额完成大气污染防控目标任务,十里厂区天蓝地净、树绿花开。绿色工厂、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等荣誉纷至沓来、实至名归,包钢为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包钢的传统主业,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色优势。神奇瑰丽的白云鄂博宝藏,赋予包钢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包钢将发展核心锚定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打好“稀土牌”,彻底改变“挖土卖土”发展模式。

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包钢钢铁产业以发展稀土钢新材料为中心,稀土钢板材项目全面建成达产,生产装备水平跃升世界一流,产品结构调整成果显著,稀土钢轨、稀土风电用钢等高品质稀土钢产品相继问世,产品耐磨性、耐腐蚀性、韧性等性能表现优异,累计产销过百万吨,深受用户青睐;凸显稀土资源优势和北方稀土龙头地位,大上项目、上大项目,集中力量发展稀土新材料,稀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力求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相比“十二五”末,包钢稀土功能材料产量增长205%。

——谋篇定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与时俱进,与势俱进,2021年初,“做强做优做大两大主业和五大新兴产业”首次载入包钢“两会”报告,成为包钢“12367”发展思路的重要组成,以及落实“十四五”企业发展决策的重要行动指南。

一年多来,包钢携手行业龙头金石资源,加快推动萤石及后续氟化工产业延伸,大力发展资源及综合利用产业;携手中远海运发展集装箱制造和转运业务,智慧型仓储管理改造展露雏形,物流产业迈向全流程现代化;依托现有800万吨焦炭产能,与宝武炭材携手建设30万吨焦油深加工项目,协同发展为煤焦化工产业增值赋能;“三废”治理、固废综合利用、土壤修复等新兴产业业务,助推企业由环保投入型向环保收益型蜕变;瞄准装备及现代服务产业新领域深化改革,兼顾内外部市场,拓展维检修服务、装备制造、信息技术、设计勘探、文化旅游、城市生活服务等领域份额,初步形成国内知名、区域一流的工业与城市服务体系,锻造出新的效益增长点。

不仅革固,更要创新,激发动力活力源源不断。

国企改革,重在优化经营机制、激发员工潜能。在推动国企改革迈入纵深的进程中,包钢主动转换经营机制,以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为龙头,形成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激励制度和激励水平,推动企业步入良性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勇趟深水区,闯出一片天。

——2021年2月,一条重磅公告在众多官网平台同时发布,包钢拿出50个行政正职岗位,面向全社会公开选聘经营管理团队人员。打破传统行政级别界限和“阶梯式”选拔任用机制,打破体制束缚和年龄、资格、身份限制,一石激起千层浪,企业内外147位报名者踊跃参与。动真碰硬,唯才是举,最终遴选新成员45人,退出19人,实现由职级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干部“身份重塑”。

包钢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改机制”,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推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打破干部身份“铁饭碗”,签订经营管理团队经营业绩责任书,三年一任期、一年一评价,打通领导人员退出通道,构建合理高效、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用人机制,让企业干部在工作一线摸爬滚打、锻炼成长,把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良将贤才及时选拔到企业领导岗位上来,激发企业家创业激情和企业内生动力。

人能上得去、也能下得来,干得好就激励、干不好就调整,进出全凭能力和业绩。随着国企改革步步深入,包钢形成常态化改革效应,持续深化企业用工改革,构建“一控二服三放四管”用工体系,实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员工能进能出,人员配置更加高效,用工结构愈加优化,打造出一支符合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工作效能与素质双高的人员队伍。

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的引入作为“源头活水”,以实绩论英雄。包钢实施知识、技术、管理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机制改革,打破“终身制”“大锅饭”,营造“不看身份、不看级别,只看岗位、只看贡献”的良性氛围,干部职工“活了起来”“动了起来”,放开手脚拼、甩开膀子干,真正带动和激发出工作活力、创造能力与竞争实力,人才资源转化成为赋能企业改革创新与管理提升的不竭动力,增强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发展后劲。

——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激发国企活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包钢通过合资新设、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多管齐下引入社会资本、先进技术、优质产品、精英人才及管理模式,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实现宜控则控、宜参则参。

在风险防控及监督制度保障体系下,包钢拓宽融资渠道,开创式地在钢联物流公司、环境工程研究院公司等子企业推进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将生产经营权交予合作方,以“混资本”促“改机制”。2018年,包钢与上海钢联物流联合混改,在包钢控股基础上,试点交运营权予对方。2019年,企业收入7.13亿元,利润3700万元;2020年,收入14.47亿元,利润4800万元;2021年,收入25亿元,利润3300万元,主要经济指标格外亮眼。此外更有锦上添花:外部市场逐年扩大,职工收入大幅增长,5G时代下开启“智慧物流”新篇章,重组整合上市正待酝酿……包钢物流产业的混改实践,已成为包钢建立更加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刀阔斧推行改革的鲜活样本。

——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科改示范企业”试点单位,包钢在改革进程中抓住科改政策机遇,努力构建适应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真正实现由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的转变。

包钢以国有企业三年行动为契机,在稀土研究院试点推进科改示范行动,实施科研人员股权激励,走在了全区国有企业前列;包钢将5家科研院所纳入白云鄂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提级管理,助力研究创新迈上新台阶;人事权限、采购、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充分赋权,科技工作双契约管理在包钢科研院所落地扎根;将成果导向、效益导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化科研项目立项、评奖管理制度,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在企业科研战线实施“揭榜挂帅”,为解决企业“卡脖子”关键技术拓宽了突破渠道……先行先试,一批科研创新“尖兵”涌现;做实做新,最大程度激活干事热情。

科技激励机制接连出新招、出实招,目的就在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激发创新动能更加澎湃。3月24日,稀土研究院全网发布“卓越计划”人才招聘启事,再次引发圈内热议,500万元年薪重金吸纳高端人才,栽桐引凤招揽精英人士西北飞;4月16日,稀土研究院科技创新再放大动作,柔性引进8位人才加入包钢科研战队,壮大企业科研实力,助力中国稀土学科进步腾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重要战略部署,是对自治区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及包头市打造“四基地两中心一高地一体系”的具体践行,也更见包钢锚定科改见真章的信心与决心。

——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是需要加倍努力、扎实进取,针对体量庞大但创新引领力、市场竞争力不足的弊端,要依托对标一流、迅速行动,着力补足“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尴尬短板。

2022年元月,指引企业前行方向的包钢“两会”胜利召开,纵观“两会”报告,“全面对标宝武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建立‘1+10+N’对标体系,坚定实施‘对标宝武能力提升系统工程’,加快建成国内一流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占据重要篇幅。去年以来,包钢从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高度出发,认清找准中国宝武与包钢产业协同性强、业务契合度高等一系列优势,立足中国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绿色转型发展,依托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积极推进产业对接,在工业气体、清洁能源、焦油深加工、钢管产业、矿产资源、节能环保、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建业务协同、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对标提升行动,渠道多元,不拘一格。“走出去”赴中国宝武实地交流取经,“请进来”诚邀中国宝武专家亲临包钢现场指导,“面对面”视频会议与线上交流相互穿插,“点对点”细化对口专业实施对标。包钢股份与宝钢股份联动开展“百日行动”、确立“快赢项目”,就钢管产业展开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探索钢管产业专业化、平台化建设,致力互惠共赢。包钢选派12名干部赴宝钢股份挂职锻炼,汲取先进管理方法,提升专业化水平。

实践是检验学习对标成效的试金石。以生产指标为例,去年9月份与中国宝武对标改进,10月份高炉燃料比即每吨降低8.01公斤,焦比每吨降低7.55公斤,煤比每吨降低0.46公斤,烧结矿固体燃耗每吨降低4.35公斤,高炉返矿率降低1.86%……精细化管理水平和产线效益明显提升。进入2022年以来,改革深化再发力,包钢各版块、各领域进一步借助改革增添智慧、增长魄力、增强实力,实现连续盈利、连创佳绩,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双双迈入纵深,对标一流、比肩一流衍生出的改革成效,正逐步呈现出多点开花、广结硕果的良好局面。

千帆竞发,奋楫者先。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冲锋号”已经吹响,包钢启动“百日攻坚行动”,向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发起了总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包钢国企改革这份答卷成绩如何,有待时间检验,有待人民阅评。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