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1970-01-01 浏览:753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也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是决定一个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若想确保产品质量,则需关注产品质量体系建设、过程控制以及用户需求,将各部门联系起来,将质量贯穿于生产与技术的整个过程,从而组成系统化的质量控制。
此次记者调查,旨在落实集团“两会”精神和京唐公司质量提升工作部署,重点围绕首钢京唐产品质量状况、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开展。通过调查,了解京唐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科学分析质量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制造能力,全面实施质量强企战略提供借鉴。
复盘——探究深层工作策略
复盘比总结更具有丰富内涵。复盘是一个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提炼和持续提高的过程。
京唐紧跟市场趋势,以效益为导向,以服务为保障,持续提升精品制造能力和精准服务水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结构向“精品化”持续优化。2021年,通过强化全口径全流程质量管理,提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能力,全年废次降率同比降低1.34个百分点;开展质量课题攻关95项;持续推进SPC过程控制,设立铁—钢—轧主流程407项关键控制点,过程能力(Cpk)同比提升19.1个百分点……质量管理体系化、精细化的成效逐步显现。
今年初,京唐围绕去年的各项工作、成绩与不足,全系统全面总结分析,科学探究,确定目标任务,寻求创新工作方法。特别是围绕质量提升工作的方方面面,认真复盘。
在分析2021年质量工作中,京唐意识到: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深挖产品质量提升中内在的因素潜质,才能给企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的质量控制就是运用科学的控制方法,把控质量,寻求最小的成本支出,确保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为企业带来最好的质量效益。在2022年京唐召开的二届五次职代会上,明确了2022年为“质量提升年”,以“质量提升”为工作主线贯穿全年始终。
“质量工作无止境。市场竞争,最终靠的是产品质量!”京唐副总经理周德光一语道破,“从当前我们的质量工作看,产品质量一贯制管控能力还需加强,具体讲就是体现在以某用户G38汽车外板生产为代表的全流程管控能力和以新产线为代表的界面质量管控还有不足,工序间质量放行把关还不够精准。”“今年,是京唐的质量提升年,我们要做集团最有价值的企业,就要千方百计推动质量工作强筋骨、转定位、健体魄,从思想到行动向‘精细苛求、追求极致’转变,牢牢守住产品质量这条‘底线’,努力做到‘以品种拓市场、以品质赢客户、以品牌立口碑’。”
制造部是京唐生产组织管控部门,质量工作当然也包括在内。在调查中,制造部副部长刘鸿明系统地分析了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质量提升,我们专门召开了专题会,大家经过研究,初步形成了产品质量的工作方案。产品质量提升作为质量提升年‘四大提升’之一,是最核心的。既然要提升产品质量,就得看到产品质量提升的矛盾点在哪儿。我想,要总揽‘两个宏观’,聚焦‘四个微观’。‘两个宏观’的矛盾点是——体系的思维能力还有差距;制造服务能力还有差距。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四个微观’的矛盾点是——内外部共性、个性的质量缺陷较多,重复发生、攻关力度成效慢;批量的评审、批量的返修还有批量的降级案例多发而且重复发生;用户端高端产品市场的占比小,与对标单位比,我们实际的实物质量、信誉度存在差距;质检人员还有质量人员梯队建设还不足,我们的能力还有产品质量提升的匹配度还有差距。”
管理未有穷期,改进永无止境。经过全面研究讨论,要推出并推进落实一揽子提升产品质量的措施,坚持全口径全流程质量管理,优化质量分级管理模式,注重闭环管理;以SPC为主导,强化产品关键特性管控;优化挂牌督办管理机制;聚焦全流程重难点缺陷及瓶颈问题;严把质量放行关,优化判定标准,实现精准放行;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实施精准化产品服务,增强用户黏性……京唐一揽子提升产品质量的措施出台。
企业只有具有强烈的质量意识,才能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长期保持高水平。工作的复盘,使京唐获得了动态化和立体的视角,有了系统分析,就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从而实现产品质量呈现螺旋式上升。
定位——运用体系思维改进
抓质量,首先要抓顶层设计。首钢京唐明确“业务谁主管、质量谁负责”的责任界定,树立“用户参与、系统整治、分类统筹、建制推进”的工作方针,坚持“问题反映要全面、问题描述要清晰、问题定位要精准、问题处置要及时”的问题导向。不仅提升了应对处置质量问题的工作效率,也筑牢了公司整体的质量意识、用户意识,在不断巩固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在体系运行过程中,京唐针对体系思想与业务工作尚处于半融合状态,将质量管理体系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点课题加以系统推进。
京唐细致梳理了各部门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并依据工作特点进行了分类,划分出核心业务过程、支持过程、管理过程三大类别。他们对每一项业务过程应遵循的企业标准、应承担的指标以及所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收集,最大限度集成了每一项业务的相关信息,并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依据,对每一工序过程PDCA循环中的关注重点进行了充分审视,明确了每个环节的核心要素,形成了涵盖20个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要素模型”。
“在质量管理中,每项工作都有独立的要求,怎么把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通过适宜的方式将体系的要求、方法与日常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今年,我们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京唐制造部质量体系管理专业员徐华说,“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针对整个质量体系文件做了较大规模的策划,对所有的职能部门整个文件体系进行了优化调整。今年,我们就重点帮助作业部围绕质量体系进行文件的优化。这样做主要是帮助他们怎么去细化分解公司的政策、文件,另外帮他们把涉及操作的相关技术文件一并进行梳理。这都是基础性工作,基础打好了,产品质量也就上来了。”
“我们把去年31项质量问题与体系相关的涉及工艺变更、精度管理、质检等类别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化推行数据管理、供应商管理和技术状态变更管理等举措,尽量把质量风险往前移,不让它在终端产品那儿出现批量缺陷。真正形成事前预防、监管为主、事后检验、整改为辅的质量工作局面。”制造部热轧技术专业员韩乐说。
“质量管理体系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严格管理并持之以恒。从前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来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夯实了质量管理基础,但我们在变更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意识相对薄弱,今年要把以往收集到的业务变更情况作为样本加入审核模型中,重点审视各工序在业务变更发生时风险识别及过程控制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围绕质量体系的检查审核方面,开展自查自纠。今年,我们强化内审,在以前产品体系审核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的审核,做标准化的checklist(核对表)清单,让一些不太懂体系的人也能拿着这个表去检查,让更多人都参与进体系工作中来。”徐华补充说。
质量体系还得体现在基层。炼铁工序坚持铁前一体化管理,以高炉稳定顺行为核心,从强化生产组织、深化精益管理、细化技术管控、优化工艺环节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高炉操作和工艺参数,各项工作高效稳定推进,铁水质量不断提升。调查中,京唐炼铁部部长王凯深有感触地说:“围绕质量工作,公司一直在强调体系思维,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宣贯、不断深入。没有质量的产量毫无意义,铁水没有质量,后道工序成本就会上升,对整个流程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就得让大家形成质量体系思维的意识和共识。公司推行铁前一体化管理已经四个年头了,我觉得现在整个铁前系统越来越有这种保高炉的共识了。比如,负责原料的专业人员,他们每天都在各个料场,去现场看实物质量有没有问题,看跟冶炼的计划有没有差距。发现问题直接跟供料、制造部门人员进行沟通,现场解决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大。这就是公司铁前一体化管理的优势,也可以说是前沿管理、全盘管理。”“我们还是要依托铁前一体化平台,进一步探索研究高炉综合炉料质量管理,配矿、配煤快速联动调整,先算后干,为高炉顺行和长寿奠定基础。依托综合炉料性能研究,持续优化高炉原料结构,在探索单座高炉球团矿比例大于65%的过程中,实现入炉料质量的综合提升。”炼铁部生产技术室主任助理纪鹏飞说。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在调查中了解到,首钢京唐还不断突出市场竞争的作用,完善以竞争为导向的质量对标机制,着重关注竞争性指标。要求每个产品、每个环节对应寻找行业竞争中的不同标杆,找差距、寻短板,进一步明确改进方向。“2022年,我们确立的98项对标指标,1月份有50项指标达标,达标率为51%。有15项指标突破历史%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