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22 浏览:268
2月16日晚7点,采油五厂员工创新工作室内灯火通明,技术技能专家们围坐一起研究探讨革新项目。这是该创新工作室开年以来第25个攻关答疑“夜班”。
为奋力推进油田公司人才培养提素工程,该厂积极探索“专业化、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培训工作新思路,不断推行“多彩培训+抱团创新+服务基层”的“三创”管理模式,员工队伍素质连连攀升,为管理提升和提质增效插上了翅膀。曾获得国家级荣誉5项、省部级荣誉29项、公司级荣誉77项。其中,成果转化39项,创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多彩培训”同发力效果实
该厂坚持培训工作紧密结合生产、融入生产的理念,创新培训教育模式,变之前的“填鸭式”培训为“你选题我作答”的“点单式”培训;内容也从单一的技能培训,扩展到安全环保、应急处置等方面;充分运用“云”平台,打造“高效课堂”,将录播课程上传到厂培训网页、微信公众号或抖音,供不能到场参加的青年员工实时观看学习,实现全覆盖、全员参与。2021年,高级技师考核通过3人,技师考核通过5人,技能等级晋级认定通过率较上年度提升15%。
为打造一支素质、技能双过硬的技师队伍,把好技师队伍管理规范关和素质提升关,实现员工队伍人才成长的“辐射效应”。该厂借鉴管理干部职称评审程序,要求技师撰写答辩论文,填写上报《高级技师、技师聘期量化考核评分表》和资料,现场答辩,评委打分,统一考核。透过“一对一”师徒结对,将同级签约模式升级为“层级师带徒”管理模式,明确师傅工种级别要高于徒弟,做实上级带下级,为徒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不断精进业务水平,逐步形成了“师带徒、育良才,徒成师、代代传”的良性循环局面。张斌、宋志刚分获集团公司首届实训师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
“抱团创新”踏实干求发展
该厂员工创新工作室融合了全厂102名技师、高级技师、技术能手、技术专家、技能专家,还有工程所、地质所的科研人员,“红工衣+白大褂”的创新组合,不同思维不同视角的相互碰撞,激发了大家的创造热情,有248个创新点子源源不断地在这里萌生。
年后刚上班,员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就铆足了劲,只要有时间就“泡”在工作室,一改之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统筹管理,通过难题列榜、点题攻关、远程会诊、电话问诊等举措对一线急难盼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并加快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落地与应用。目前,已解决4项。
“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但团队能量却是无限的,我们集体攻关,才能让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正在探讨有关奥维地图不同步问题的集团技能专家李明和高级技师徐涛胸有成竹地说。
“服务基层”盯生产解急难
为落实厂2022年工作会议关于聚焦提质增效工程,向创新要效益的精神,让一线生产创新创效工作“再升温”,该厂人事科(组织部)组织开展了一线技术服务与生产难题征集帮扶活动,采取“基层单位出题、业务部门命题、技术技能人才答题”的方式,瞄准生产一线生产过程中“拦路虎”“绊脚石”等难点问题发力,广泛征集,协调业务部门和相关人员论证、筛选、确定。
为真正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生产一线技术骨干作用,该厂专门组织专业技术技能专家与创新骨干20余人,分3批到6个作业区一线站点进行对接,现场确认27项,技术帮扶23项。油田公司技能专家宋志刚边忙着手里的活儿边说:“这项措施目的是对技术服务进行持续跟踪、提供‘4S店’服务,保障一线生产难题的解决。”
本着“从一线中来,到一线中去”的态度,厂机关职能部门精准发力,与员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们点面对接,深度融合,把创新与生产结合起来,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对生产难题进行充分剖析、互相启发,梳理创新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向。一场场“头脑风暴”直击生产“痛点”,他们用责任服务于生产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