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头条 > 详细内容

乘风踏浪追梦行 ——管道局埕海海管海缆人工岛项目施工纪实

发布时间:2021-12-16     浏览:112

本报记者 牛佳宁

置身初冬的渤海海域,湿冷的空气令人感到皮肤刺痛。中油管道681船像一座岛屿般漂浮在海面上,伫立于海天之间,船舶在锚缆的拖拽下缓缓向前,黑色的管道长龙从船尾慢慢钻入大海……

这是埕海海管海缆人工岛项目(简称埕海项目)的主战场。2021年以来,埕海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中油管道681船成功实现了行业内最长海缆登陆浮拖施工,完成了浅海铺管施工首秀,管道局海洋业务实现了从“好”到“更好”的提升,更为实现蓝色海洋之梦注入了信心和希望。

突破,上演“变形计”

今年4月13日,传来一个好消息:管道局中标埕海项目!

当时,中油管道681船刚刚完成连江县可门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工程(海域段)后挖沟施工任务,进坞检修。

“就在‘家门口儿’的渤海湾施工,我们非常兴奋,但压力也挺大。”项目经理黄诚坦言,“因为风电等行业紧俏,今年能租借的浅滩铺管船档期很满,成本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市场“倒逼”,加上效益层面的考量,团队萌生了改造这艘船的想法。

现有条件下,中油管道681船已经成功检验了挖沟、敷缆施工的功能。埕海项目船东经理刘凭正介绍,“中油管道601船适用于深海作业,不具备浅海铺管条件,这是我们突破的主要方向。”

黄诚给项目部立下了“军令状”,船舶改造和施工准备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保质量,保工期,保成本!”

“发令枪”已打响。总长91.5米、型宽24.4米、型深5.5米的甲板主体成了改造团队的主攻对象。他们在甲板空间上绞尽脑汁,在海底管道后挖沟模块,海底光、电缆敷设模块,浅水铺管模块的搭建上反复考量。中油管道681船呈现出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样貌:船舶能在短时间内上演“变形计”,实现铺缆、铺管、后挖沟三个功能的迅速转换;作业线安装调试、铺管堆管功能区设置、张紧器安装调试、AR绞车安装调试、托管架安装、焊接设备设施调试等工作均可在10天内完成;新搭建的铺管模块就位后,可视化的施工流水线可实现两个内、外管焊接工作站相继作业,防腐、下管等工序紧密衔接,从而完成铺管施工。

“我们的斗志被中油管道681船的突破引燃了!”目睹着船舶华丽升级,项目技术员李旭和更多忙碌于项目前期准备的人们都非常兴奋。他们在另一个“跑道”上组织生产、倒排工期,并迅速开始了大量的施工前期预制工作。

迎难,“弃”而不舍

船已备好,便是乘风破浪的开始。

“工期紧,必须得‘跑’着干。”7月8日,混输管二接一预制鸣枪开跑;15日,海底管线第一大段648米注水管浮拖下水;8月5日,第一条海缆开始拖拉,多道工序几乎同时启动。深谙海洋业务的项目团队明白,“两条腿走路”的项目“打开方式”,无疑会使工作难度层层升级。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考验。夏季将“陆上战场”搬到海上,天气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7月29日,台风“烟花”袭来;9月16日,台风“暴风潮”过境;9月19日,“风暴潮”再次返场……中油管道681船与风浪相处的难题绕不开,也躲不掉。

“烟花”到来时的经历,让今年新入职的谢留义有些出乎意料,“台风一来,抽屉会在桌子里自动抽拉。大家在会议室开会,就忽然像被谁推了一把,人和东西全都歪倒到一边了……”如今,再次遭遇台风过境,谢留义已经可以处变不惊地顶着大雨,加入到忙碌的人群中,和大家一起把发电机、卷扬机、配电控制箱等重要设备和物资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并加固。

经历风浪,才能成为真英雄。但无法避免的,也是大家最不愿做的选择,就是弃管。

一旦选择弃管,就意味着天气已经恶劣到极限,也意味着施工必须停止。“开工到现在四个多月,已经弃管两次了。”跟着681船走过多个项目的刘凭正见识过各种风浪,可今年的渤海湾非常“不温顺”。

11月21日,海上的风浪再次如野兽般翻涌咆哮,甲板边缘的围栏被近两米高的浪不断拍打着。原本船上“黑白”两班倒的施工被紧急叫停,项目部也不得不做出弃管的决定。当拖拉头通过托管架上最后一个托辊“扑通”一声沉入海床淤泥中,弃管正式完成了。船上原本昂扬的工作气氛,一时间有些低落。

消极不是强者的姿态。项目部没有把弃管期视作“停工期”,而是当作调整状态的“黄金期”,两班倒的施工队伍抓住机会,倒回“时差”。项目部对施工抓紧复盘、推演,一边分析问题找对策,随时观测海象掌握复工时机,一边加油鼓劲,扫去大家心中的疲惫和垃圾情绪。

蓄满力量,拉弓满弦,期望一个好天气,然后再战,这是船上人们共同的心愿。11月24日,太阳照常升起,海上风平浪静,各岗位人员在黎明中各就各位,严阵以待,施工进度很快“涛声依旧”……

管控,智慧频现

潮涨潮落是自然奇景,可对施工调遣而言,却不是一个好“景观”。

进海路是进出埕海1-1人工岛运送材料物资、机械设备和人员的唯一道路。全长5.4公里,宽度仅有3米的单车道,每隔约500米就有一个错车台,这也是进出岛错车的唯一空间。十多家单位共用这一条路,每天数百辆车通行,起初,交通非常不顺畅。大潮时,80%的进海路会全部消失在大海中。项目部安全总监王山说:“海上的工作总和风险相伴,安全问题必须时刻警惕,因为车一旦出现故障或是堵车,进海路的潮水涨上来,20分钟之内不离开这条路,车辆就会被吞没,后果不堪设想。”

能掐会算,是王山常年以来征服海潮的“独家秘籍”。手机里的潮汐表、气象APP是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配置。他会为每一道工序、每一次调遣都提前推算好恰当的时机,并督促操作者务必在时段内进出进海路,“总有人不以为然,我就一个电话一个电话地催,慢慢大家就理解了。”

为了让进海路更加可控,王山和多家合作单位一起探讨进海路管控的方法,制订出了一套适用又详细的管控方案。路的两端安装了摄像头,6名24小时轮流值守的项目人员很快到位,同时设置专人全面负责对进海路的通行管制。进海路问题不再棘手,项目部各类调遣的问题,也就跟着“通”了。

“澄海项目的施工机组原来就是‘陆地猛虎’,把阵地转移到海上,难免有点‘水土不服’。”开工以来,项目部质量工程师于兴亚为提升焊接合格率操碎了心。

为了带领“刚下水”的施工机组适应海上作业,于兴亚琢磨出一套自己的“兵法”。除了手把手地教,他带着队伍还搞起了“管焊之星”评比,从焊口质量到工作态度,都纳入评比内容。为了每月一次手举红色“小本本”的登台亮相,管工、焊工们的心思很快从汹涌的海浪中聚焦到了手头的工作上。

如今,项目部的质量成绩单越发喜人,于兴亚很自豪,“我们的质量合格率是99.29%!打造更优秀的成绩单,我们有信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