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光风雯月,夫子忠魂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136

马源

中国的节日大都带着传说,端午节,也不例外。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是众说纷纭,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但我更倾向于纪念屈原之说,那里面蕴含的爱国情感,犹如中华之魂,两千年来奔涌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千年前,汨罗江畔,夏日的暖风无法吹散大夫心头的苦寒,他一生怀揣振兴楚国大业的梦想,却报国无门,或许我们都无法想象他纵身一跃时内心的决绝,只能在“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中感悟他的悲壮……

何谓爱国忠骨?他在《楚辞》中记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彰显自己为之骄傲的出身,与楚国的一脉相承。即便遭到奸佞小人排挤与诋毁时,仍始终保持着高洁的品质。那份对家国的爱与眷恋,矢志不渝,是他不变的忠骨。何谓忧国爱民?目睹战乱纷争,百姓遭受的离难之苦,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即使身处劣势仍不忘家国,直至国破自尽。

当一个人用个人意志与整个时代相抗衡时,结果往往或是时代的觉醒,或是个人意志的消亡。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郢都。这一次,屈原“明君贤臣共兴楚国”的美好构想彻底沦为虚妄的幻影,他望着前途晦暗,兴国无路,眸间,是止不住的惘然与落寞。“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君主昏懦无能,黑白不辨。此身气节傲骨,唯有眼前滔滔汨罗江水才是理想的归宿。他写下自己的绝命词《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字字句句仿佛都在向世人作出的最后倾诉,用最后一丝气力唤醒人们的意志。

百姓便将对屈大夫的感念深植心底,至此不忘。那一把把洒进江里的糯米啊,不只是对大夫屈原的缅怀,更是这片热土上人民对国家的热爱;那飞跃于江上的龙舟啊,不只是寻找爱国志士的焦灼,更是跟随英雄脚步勇往直前的决心。身赴江水去,忠魂遗千年,江水之下,埋葬着的是屈原不屈的气节忠骨;江畔之上,萦绕的是他的民族之魂。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