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营管理 > 详细内容

智能化,“码”上见

发布时间:2021-06-18     浏览:149

本报记者 张秋娟 通讯员 张强 马晓龙

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进场时间:2020年11月

设备负责人:李周云

……

扫描管道四公司中俄东线南段大汶河盾构项目部通用门式起重机上的二维码,手机里就会跳出关于设备的各种信息,不仅名称、运行状态、进场时间、负责人等信息可查,设备检验证书照片也清晰可见。

大汶河盾构项目部是中俄东线南段项目智能化工地建设试点单位,以二维码为载体的“码”上施工是智能化工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项目的二维码信息有10大类,每个大类下又有若干小类,已经实现了“人材机”的全覆盖。不管在厂区还是生活区,不管是对着工作证还是设备,只要随手一扫,就能掌握各类项目的相关信息。

二维码内的海量信息是如何上传的?这些信息又会对工程建设起到什么作用?对此,项目副经理李晓明给出了详细解答。

“我们并没有专职负责上传信息的岗位,都是由各岗位负责人自行上传。”李晓明说,虽然看起来信息量巨大,但是每个人各司其职,工作被分解后,就不是一件繁琐的事了。要说繁琐,只有管片信息的制作稍显费力。

盾构管片是盾构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是隧道的最内层屏障。大汶河盾构工程全长约2.2公里,要用到管片10644片,共1774环。

李晓明说,隧道的每环都是由6个管片拼接而成的,而每个管片拼接的位置不同,形状和名称也不同,如“混凝土管片T2”“混凝土管片T4”,“T2、T4”后面的数字代表的就是管片的形状和位置。加之每个管片的编号也不同,所以制作起来要特别细心和耐心。

每个管片的二维码信息中都标示有管片相邻片,如某编号的“混凝土管片T2”的信息上写着相邻片为“T1、T5”,这使拼接工作便利很多。但是,管片安装到隧道内后,二维码就被覆盖了,这些花大力气制作的二维码是否就此作废了呢?李晓明说,这个问题要从“活码”说起。

工程上的每个二维码都是“活码”,“活”有两个概念,一是内容“活”,可以根据工作情况变化而实时更新;二是信息本身是“流动”的,上一个流程的信息会随着下一道工序的到来而“流动”到新的工序。也就是说,当管环片安装完成后,管片信息会随着下一道工序而储存到新的二维码信息中。

“活码”不仅能保证施工信息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还能起到监督作用。因为,新的工序只有扫描上一道工序后才能开始,如果流程有缺失,就会影响下一道工序的开展。一个简单的二维码,成了实现标准化作业的关键。

“码”上施工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它还能起到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中间环节的作用。李晓明说,作业人员通常会同上下游流程进行资料交底,以往,这是通过纸质签字和当面沟通完成的,而现在,只要扫码即可完成,节省了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当工作人员对技术操作有疑问的时候,扫描二维码,各种技术参数、相关人员的电话号码都一目了然,不用再反复找人询问,小小二维码成了工人身边的隐形“工具书”。

在项目厂区“码”上施工的公示栏内,盾构方案、技术交底、体系文件、质量安全交底等4大类、48个二维码信息整齐排列,如果把这些二维码中的信息拼在一起,就是一份完整的工程档案,这面信息墙,如同工程的电子档案馆。

目前,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一个共享平台上,项目部的班子成员可以通过对应权限查看信息,也可以针对工程需要确定增加或删减二维码类型,保证智能化管理接近最优状态。

“既然是试点,就有为后续工程提供经验的责任,所以,项目会随着工程推进开发更多的二维码功能,让‘码’上施工成为工程建设的标配,让工地智能化建设向更深一步延伸。”李晓明说。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