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1-15 浏览:324
近年来,南金农场公司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波罗蜜产业,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图为波罗蜜标准化种植基地一景。 刘家宋 摄
漫画 银盈子 作 |
速 读
◆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据统计,2015年底海南垦区贫困人口(含已移交属地管理的11个农场)有3286户12088人(农业户籍222户880人,城镇户籍3064户11208人)。截至2020年10月31日,经属地政府核准的海南垦区贫困人口已经全部实现脱贫。
◆ 贫困农场全部摘帽
16个农场公司和金安农场已经全部完成脱贫认定程序,退出贫困农场序列。
◆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共投入国有农场扶持资金1.5亿多元,建设扶贫项目53个,其中农业产业项目32个,投入1.2亿多元。海南垦区贫困农场职工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
◆ 基础设施危房改造逐步完善
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2亿多元,建设基础设施项目144个。
已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96套,超额完成了危房改造任务。
连日低温,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什龙村村民黄清云的心里却很热乎。不久前,包括黄清云在内的14户脱贫户共54人,每人领到了海垦集团2020年产业扶贫项目分红(生猪产业)2000元。
“感谢海垦集团对我们的帮助。”在什龙村里生活了43年,黄清云看着村里环境美了,产业活了,自己和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了,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曾经的什龙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在海垦集团及下属企业的帮扶下,如今已退出深度贫困村序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22户501人全部脱贫。织黎锦、种苗木、养家禽,增收的本领传遍家家户户,乡亲们的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什龙村的蜕变,是海垦集团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范例。
“十三五”期间,海垦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贫困农场摘帽增效”目标,探索垦区扶贫工作新机制、新模式,突出产业扶贫新重点,突显垦地联手新作用,持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同时,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和“百企帮百村”扶贫行动,做大做强农垦特色产业,全面完成了垦区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农场摘帽和定点扶贫任务。
龙眼种植基地、胡椒种植基地……近年来,海垦大地上,一个个扶贫项目相继落地,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持续加大对贫困农场公司和贫困职工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贫困职工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作物、南繁育制种和家禽农畜等种养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海垦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期间,海南农垦共投入国有农场扶持资金1.5亿多元,建设扶贫项目53个,其中农业产业项目32个,投入1.2亿多元,不仅有效带动了垦区及周边贫困职工群众就业,还推动了垦区农业生产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产业帮扶是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之策。
临近春节,八一总场公司金川十三队脱贫户符世康正盘算着为家里置办一些年货。而在几年前,这样朴素的愿望,符世康却难以实现。
“我们结合农场公司产业发展实际,吸纳贫困户到石斛基地务工。”八一总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农场公司+基地+贫困职工”的产业帮扶模式带动下,该辖区贫困户早已实现脱贫,并有稳定的基地务工收入。下一步,公司还将加快推动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发展,为脱贫户们守住“稳稳的幸福”。
走进海垦,一个个特色产业正在成为职工群众走向富裕的有效抓手。
荣光农场公司探索“分利不分地”模式,建设龙眼种植基地,接收贫困职工就业并提供技术、销路、种苗等多元帮扶;西培农场公司利用“土地返租”模式建设海垦西培海之源有机果蔬产业示范园区,为贫困户和困难职工提供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阳江农场公司通过“农场公司+贫困职工”经营模式,加大力度扶持贫困职工种植咖啡;龙江农场公司则积极探索“农场公司+基地+贫困职工”模式,引导职工种植红心橙……
“十四五”已开局,产业扶贫工作也进入了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新阶段。海垦集团将继续探索完善产业扶贫模式,逐步完善垦区防返贫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垦区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报海口1月14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