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文摘 > 详细内容

如梦如幻——准能集团纪行之绿色矿山建设篇

发布时间:2020-12-18     浏览:394

  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东部的薛家湾镇,曾经,这里是仅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库布齐沙漠入境,荒漠化问题严重,在这皴裂如鸡爪子似的高原上,人们渴望绿色,渴望美好生活。
  伴随着国家“八五”重点工程——准能集团的建设发展,如今,小村庄变成了大城镇,这片生态脆弱的土地变成了一方绿洲,覆盖了原有的荒凉。
  每当盛夏到来,这里绿草如茵、牛羊成群,进入秋收,这里瓜果飘香、游人如织,与昔日的情境相比,身处其中,给人如梦如幻的感觉。
  正因对绿色的渴望,这里的人们对绿色的理解更为深刻,对绿色理念的践行更为持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田一舍、一瓜一果间写满了绿色,在能源的开采中,植入了绿色……
  触摸准能人的绿色脉搏,一个绿色的世界向着我们走来,向着未来走去。
  绿色开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在荒漠化严重地区开发大型的露天煤矿,如何才能保护好这原本脆弱的生态?这是一个深沉而长久的拷问。
  万一水土流失加剧,生态恢复就难上加难。准格尔煤田项目的第一代人经过考证得出结论:想要开发这片土地,就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
  从1990年基建期开始,义务植树成为每名准能人必不可少的户外活动。“清明节前后组织植树,一方面是响应国家号召,另一方面是大家的自觉选择,并且从未间断过。”准能集团副总经理宋日说。
  煤矿建成并开始试生产,是准能集团矿区规模性、规划性复垦绿化的起点,在高原地表扰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重建,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探索。
  准能集团环保部节能管理科王瑜表示,公司的经验在于追求科学的方法,加大技术、资金和管理的投入。
  1991年至1995年,准能集团开展了“八五”科技攻关课题——“准格尔煤田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示范工程的示范试验研究”,从适宜性植物的筛选、生态结构模式的建立、农业及林业复垦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以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等方面为生态重建提供了技术保障。
  即使在企业投产之际,正值煤炭市场低迷期,准能集团也从未停止对矿山绿色建设的探索与追求。
  “为确保复垦绿化资金的稳定投入,在基建期,公司列出绿化费用专项资金;投产后,确定了吨煤提取0.45元绿化资金的机制,保障资金的持续投入。随着矿区生态治理标准的提高,根据生态治理和恢复需求,在吨煤提取绿化费用的基础上不断追加投入。”宋日说。
  截至2019年底,准能集团累计投入复垦绿化资金15亿元,形成复垦绿化面积3040多公顷。按照目前开采进度,复垦面积以每年220公顷左右的幅度逐年增加。
  “为保持水土,我们建了大坝,重构土壤环境,筛选适合种植的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再根据土壤肥力、当地自然环境,形成植被配置模式。现在,我们依然在探索如何让这‘绿’长久保持下去。”王瑜说。
  黑岱沟露天煤矿借鉴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将整个露天煤矿视为整体,在煤矿上游修建拦洪坝20座,在下游修建拦渣坝10座,在北排土场、东排土场、西排土场共修建临时性拦水坝16座,矿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治理。
  在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方面,准能集团加强对剥离物的排弃管理,采用“一体化工艺”排弃方式,形成“表土堆放——岩石剥离排弃——下层黄土覆盖——表土覆盖——土地平整——土地生态复垦”的作业流程,减少水土流失,满足生物复垦要求,并对已形成的排土场主要采取径流分散技术进行水蚀控制。  “目前适宜种植的有苜蓿、新疆杨、樟子松、油松、山杏、沙打旺、紫穗槐、沙棘等。这些植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固氮能力,根系发达,有较快的生长速度,易成活。”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负责人包全民介绍说,“准格尔矿区在植物群落的布局与配置上,形成了草、灌、乔相结合的混交格局,建立了灌草型、乔草型、乔灌型和乔灌草型4种较为科学的生态结构模式,形成了不同种、不同组合类型的生物群落,增加了矿区范围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的多样化。”
  如今,准格尔矿区植被覆盖率由原始地表的25%提高到了80%以上,水土侵蚀量比原来减少80%以上,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因为环境好了,野兔、野鸡等动物成了矿区的“常客”。
  绿色开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准能集团所属煤田煤炭天生带着得天独厚的绿色基因,是低硫、特低磷、高灰熔点、较高挥发分和较高发热量的长焰煤,是优质动力、气化及化工用煤,以低污染而闻名,享有“绿色煤炭”之盛誉。
  如何将绿色煤炭绿色开采并实现低碳发展?结合准格尔地区煤炭赋存条件,准能集团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生产工艺,形成了从地表黄土、中部岩层、下部煤炭3道工艺接力完成的剥离采掘链条。
  引进国际露天开采先进的吊斗铲,并与抛掷爆破工艺相结合,形成独具准能特色的吊斗铲抛掷爆破无运输倒堆工艺,具有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的特点,整个工艺年节能减排2万吨标准煤。
  先进工艺、科学组织、严格管理,让公司两大露天煤矿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98%以上。原煤通过降灰、除杂、分类、提质等环节,变为清洁的商品煤。两大露天煤矿也成为全国露天开采行业资源节约的典范。
  高原生态中,水资源非常宝贵。准能集团工业废水实现复用,矿区污水处理达到100%,污水处理后的污泥全部资源化回收,作为肥料再次利用,中水供发电厂使用,让水资源利用最大化,水体保护无遗漏。
  作为一家综合运用煤炭资源进行循环经济一体化经营的先进综合能源企业,洗选加工后的高热值煤通过铁路外运,矸石发电厂消耗低热值煤和煤矸石,同时作为燃烧残质的粉煤灰又是提取氧化铝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原料。
  在环境保护与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两大重任面前,准能人真抓实干,充分发挥准格尔煤田高铝、富镓煤资源优势,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设氧化铝循环经济产业项目,打造“煤-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镓、硅等系列产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对煤中伴生的铝、镓等资源进行多元、梯级与高附加值利用,既减少粉煤灰大量堆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吃干榨尽”,是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方面的一次革命,是准能集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
  2017年1月18日,肩负收集全部运行参数的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中试装置第七次试车圆满成功,各项指标全部达到预期,这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的“一步酸溶法”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具备工业化条件,循环经济发展迈出重要一步。在研发过程中,诞生了国家专利105项、国际专利4项。
  目前,国家相关部委、自治区、国家能源集团正全力推进准格尔矿区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书写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进程的浓重一笔。
  绿色矿区:打造矿区新生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
  如果说“绿色煤炭”是准能集团一个响亮的品牌,那么“绿色矿区”则是一张准能人为之自豪的名片。
  煤炭露天开采,对植被和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准能集团从建设之初就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煤田开发并重”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原则。
  在以植树种草为主的矿区复垦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产业的新思路。“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现代农业本身也是生态系统。”宋日说,“我们露天煤矿可以在恢复土地面貌的基础上搞农业种植,创造更多生态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准能集团在做实“绿色”工程的基础上,开始从更广角度探索。
  2013年,准能集团种植蔬菜、农作物300余亩,收成喜人。2014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复垦绿化工作开始产出和回报,公司计划把复垦区打造成集农业种植养殖、现代农业设施、农产品深加工、光伏发电、矿山观光、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矿区复垦治理与现代产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园区。2016年,准能集团与准格尔旗政府合资成立准格尔旗矿区生态建设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打造现代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截至目前,复垦区种植青贮玉米3000亩、可机械化收割紫花苜蓿7000亩、小杂粮实验示范基地500亩、日光温室20栋;建立了肉牛繁育及养殖基地,现有牛舍8座1.4万平方米,牛1000余头,羊500多只。
  “我们要做就做实实在在的事,用行动担当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宋日说,“露天煤矿通过搞现代农业和养殖,做好示范,让农民知道怎么种地才能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农产品质量,真正利用好这片土地。而且,这些产业还能带动周边经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做到了共享发展。”
  基于独特的矿业遗迹和生态建设成果,准能集团与准格尔旗政府联合申报了准格尔国家矿山公园,于2017年12月27日获批。
  借助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按照山、水、林、田、路、游的整体布局,全力打造工业旅游。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提出的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要求以及国家矿山公园整体规划,准能集团已完成观景台的三区规划建设,成为2017年、2018年全市那达慕大会(蒙古族传统活动)分会场,游客接待能力5000人次以上。
  历经30年,准能集团探索出了一条煤炭企业绿色发展的道路,在发挥露天煤矿大规模、高效率、低能耗、高安全系数生产经营管理优势的同时,对治理后的复垦区实施整体规划、统筹实施、多方参与、产业化运作的“采—复—农—园”模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双赢。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