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文摘 > 详细内容

用执着书写高炉人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水钢铁焦事业部部长助理吕春龙

发布时间:2020-12-04     浏览:242



他时而在火热的生产现场忙碌,时而通过网络和书本孜孜不倦地寻找高炉冶炼的“秘籍”,时而又在键盘上敲打各种工作方案与计划……他就是水钢铁焦事业部部长助理、冶炼工程师吕春龙。今年35岁的吕春龙,曾获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贵州赛区选拔赛暨2012年贵州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高炉工长项目第一名,主创的《高炉中钛渣冶炼条件下强化降焦技术》科技成果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2012年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冶炼专业工程技术骨干,吕春龙长期扎根在作业异常艰苦的生产一线,致力于高炉用料结构和工艺优化等课题攻关。近年来,由他领衔攻关实施的课题《适宜点火制度与烧结质量控制的工业应用》《水钢1350m3高炉经济安全运行技术研究》《水钢烧结矿冶金性能影响因素与质量预测模型技术研究与应用》《水钢1350m3高炉铁口再生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多次荣获水钢科技创新成果

二、三等奖,《以经济用料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水钢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他用执着书写青春,为水钢炼铁长期高产稳产和降低炼铁成本作出了突出贡献。


直面瓶颈敢于创新做技术改造的“排头兵”


从2007年上班至今,吕春龙先后在炉前、热风炉、卷扬、高炉操作等岗位干过,不管哪个岗位,他都勤奋努力、刻苦钻研技术。上班不久,就成为最年轻的高炉工佼佼者,先后担任三高炉副工长、工长,2013年初调到原炼铁厂技术室工作,仅半年时间又被提任四高炉车间副主任,分管冶炼技术工作。13年的打磨,吕春龙同志从一名炼铁“新兵”成长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技术专家。

担任四高炉车间副主任期间,吕春龙冲锋在前,主动创新,积极开展小改小革,优化生产工艺,改变铁摆和铁沟的浇注方法,大大减少浇注料的使用;大胆改变喷煤煤枪前段角度,减少煤粉对风口的磨损,将很多低于300天使用寿命的风口提高到600天以上。为节约四高炉煤气用量,吕春龙经过反复实验,在保证拱顶温度提供至需要值的前提下,将空气预热温度从400℃调整至300℃。针对高炉来料不稳定的情况,吕春龙坚持“稳定炉况,保全风量,提煤降焦”操作思路,带领职工降本增效,确保了炉况长期稳定;针对高炉铁口保护板长时间受高温烘烤发红变形,易导致堵炮冒泥,影响高炉顺行的情况,他优化工艺,对保护板进行加固改造,延长了保护板的使用寿命。围绕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水钢公司实施了《以经济用料为核心的生产经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题,吕春龙成为该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为实现低成本、低消耗炼铁,降低生铁成本,吕春龙带领课题攻关组的全体成员,在厂部统筹指挥下,主动调整经营生产策略,对高炉用料资源、工艺、操作等进行优化。对外,他们与水钢市场采购部加强沟通,在原料采购上坚持“小批量、多批次、快节奏、短船期、低库存”采购策略,动态测算性价比,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对内,他们一方面加强烧结工艺过程控制,确保烧结质量,组织开展《适宜烧结点火制度研究与应用》的课题探索和实践,制定《烧结矿质量过程控制管理办法》,使烧结强度达76%以上,有效降低烧结能耗。另一方面,他们从维持合理的熟料率入手,优化炉料结构,增加烧结矿比例,减少普球及块矿,降低高炉炉料成本,实现了高炉原料低成本生产。


在吕春龙和课题攻关团队的努力下,近年来,水钢炼铁成本逐步缩小与行业的差距,年创效约16830万元。2019年优化用料实现创效12313万元,超额完成攻关目标7000万元,为水钢经济炼铁作出了积极贡献。


找准症结勇于突破做攻克难题的“急先锋”


常言道:“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攻克难题,必须干字当先。吕春龙多年来始终坚持真抓实干,积累经验,凭着勇于突破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特别是水钢三高炉近年来连续三年在西南同类型高炉各项指标保持第一的水平,这其中,吕春龙和他的攻关团队功不可没。

2016年5月,水钢三高炉炉底第三层炭砖最高温度上升至662℃,侧壁温度最高达418℃,威胁高炉安全生产。为解决这一问题,水钢专门成立高炉特护技术攻关组。时任原炼铁厂生产技术室技术主管师的吕春龙曾在三高炉工作过,有着丰富的炉前工作经验,他主动请缨担任攻关负责人。这是他从事高炉以来从未涉及到的技术难题,为掌握高炉特护技术,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照高炉运行参数,与技术组成员一起,反复琢磨和钻研,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根据措施施行情况,每天在现场观察、收集数据,发现新问题后,又查找资料、请教老师傅,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三高炉经过特护寿命延长,持续到2017年2月才进行大修,直接经济效益按当时吨钢毛利80元计算,高炉日产3429吨,延长天数为276天,共创效7571万元。

2017年,水钢三高炉大修投产,由于铁口窜气,出铁过程中喷溅严重,渣铁不能正常出净,一直制约着高炉生产,产量比预期每天大约低300吨,且加大职工劳动强度。

为解决这一难题,吕春龙在厂部安排下,组织炉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讨论,按照传统经验对该区域灌浆、填充缝隙。但实施后效果不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吕春龙深知,高炉运行参数直接关系铁口浇筑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参数变化,都可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针对这个难题,他白天到现场观看出铁、了解高炉参数变化情况,收集资料。晚上回家查资料、对数据、找方法。经过多天的思考、测算和验证,吕春龙想到了铁口浇筑的办法。他组织大家利用高炉休风的机会,对铁口旧耐火材料进行抠除,重新联系厂家购买了高质量的耐火材料,对其进行浇筑,有效解决了铁口窜气的问题,不仅产量达到预期,职工劳动强度也大大减少。产量上升后,年创效3000万元。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打乱了很多人正常的生产生活。疫情防控期间,吕春龙按照水钢及厂部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的要求,工作在一线,战斗在一线。从年前开始甚至除夕夜晚上,都一直坚守在生产现场,他根据疫情防控特殊时段水钢生产需要和高炉生产特点,抓大不放小,有序推进疫情防控与生产组织工作,2020年元月份,水钢三高炉生产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二月份高炉产量再次创历史最好水平。


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做稳产顺产的“领头雁”


高炉工作的历练,大大提升了吕春龙的技术技能,也使他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步,2019年5月被提任为水钢铁焦事业部生产技术室主任。走上新的岗位后,吕春龙在继续抓好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的同时,继续工作在一线,扎根在基层,以严谨务实的思想,实事求是的作风,狠抓基础管理和制度执行。

水钢是传统的钢铁制造企业,面对基础管理还较薄弱的问题,吕春龙从加强基础管理入手,大胆优化管理制度,按照制度严格考核,把生产压力“自上而下”传递到岗位,让职工凭实干、凭业绩、凭技术拿绩效,让大家知道,干好干坏就是不一样,干多干少就是不一样。他还针对个别岗位的作业指导书不全面、不具体,不能指导岗位职工正确、规范、标准操作,易引发事故等情况,对作业指导书进行重新梳理、修改完善,让岗位作业指导书清晰明了,可操作性更强。为确保各项制度、纪律落到实处,吕春龙牵头加大工艺纪律检查考核力度,将检查情况与相应的车间进行沟通,除及时公示违反工艺纪律情况外,还进行严格考核,此举,既加强了对各生产车间的警醒,也使广大员工看到考核的严格性、严肃性,从而遵章守纪、履职尽责。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他主动服务现场、指导协助生产车间解决实际问题。无论高炉休风还是正常生产,他都主动沉到一线,为现场作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协助生产车间制定方案(措施),按照PDCA循环流程,逐步提高、持续改进实施效果,直到解决问题。

这些年来,吕春龙把大部分的时间“耗”在高炉特护、稳定生产工作中,加班加点、节假日无休已成为家常便饭。2017年10月妻子生病,他白天在厂里忙,晚上忙到很晚才回家,直到妻子在家腹痛实在无法忍受后,他才抽空带妻子去医院检查。医生对他说:“是胆管结石,怎么现在才来?黄疸这么高,肝脏会受损的,需马上住院保肝治疗,消炎后做手术。”按医生嘱咐,吕春龙给妻子办理住院手续,待妻子病情稍微稳定后,又赶到现场了解高炉运行情况。但由于妻子胆管结石,确实要做手术,生产上的事他又不放心,最后,他把妻子送回老家兴义,让家人照顾妻子,自己又风尘仆仆赶回岗位。

在高炉炉前这座“大熔炉”里,吕春龙扎根岗位,情倾一线,勤勤恳恳学习技能、一心一意钻研技术、精益求精提升业务,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业务精湛、技术领先的青年技术专家、劳动模范,他用自己平凡的坚守,在基层最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地传承和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谱写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新时代强音。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 罗时玉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