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导读 > 详细内容

职工创新工作室”———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

发布时间:2020-11-13     浏览:430



近年来,通钢公司紧紧围绕“走进新时代,建设新通钢”目标愿景,深入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劳动模范、骨干人才、技术能手在转型发展、产业升级、创新驱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激发广大职工创新潜能,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通钢公司党委高度重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将创新工作室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重要载体,统筹谋划、重点突出,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工会组织推进、能手牵头挂帅、职工广泛参与”的职工创新工作新格局。按照通钢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通钢公司各单位立足实际,围绕生产的重点、攻坚的难点,以及科研的关键点组建职工创新工作室,截至目前,覆盖电子设备、电气维护、冶炼工艺等各类别,共组建职工创新工作室33个、成员306人。其中,由劳模领军的创新工作室8个、由技能专家领军的创新工作室13个。


“传帮带”激动能


厚植工匠精神。以劳动模范、技能专家为带头人,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一批理论水平高、业务精、创新能力强的职工创建工作室,培育和发展核心团队。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究、协同攻关、创新实践,增强工作室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

“陈兆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10月9日,主要致力于矿山工控工艺研究及设备技术攻关,现有成员10人。工作室组建以来,秉承从小处着手、服务生产的原则,围绕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立项攻关、修旧利废、产品研发、节能降本、创新创效等工作,并在深挖职工技术潜能、提升团队整体能力上下功夫。

聚焦提素提效。经常性开展专业培训、技能练兵、技术交流等活动,累计开展电气专业技能培训42次、矿山专业技术交流2次,参加通钢矿业电气专业技术比武6次,职工整体队伍素质大幅增强。1人获吉林省首席技师、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1人获通钢金牌工人称号,1人获通钢工匠称号;2人晋升高级工。工作室先后被首钢集团、通钢公司授予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首钢先进集体、通钢红旗班组等荣誉。


“研改创”铸品牌


通钢公司在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过程中,注重将攻关课题与企业、行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大力推进职工创新工作室可落地成果的转化,发挥工作室的品牌效应。近年来,完成攻关课题284项,取得科研成果8项。其中,获得全国科技成果奖2项、首钢科技成果奖6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6项,形成技术秘密15项,创出各种最佳操作(管理)法7个,培养各类技能人才209人。

2015年创建的“马增毅创新工作室”于2018年4月25日被通钢公司正式命名。经过几年的发展,研究领域从电子电气维修扩展至自动化、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主要致力于电气设备国产化和自动化控制研究、实用电子产品研发。工作室团队自行设计研发的IGBT快速检测仪能够快速检测变频器输出端故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研究的“LCD升级改造为LED稳定电路系统”创新方案,使监视单元在性能上大幅提高,设计寿命高达10万小时,有效延长了设备运维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各种工业级大型电子、电气设备进行芯片级维修及替换国产元器件,年节约维修费用100余万元;创新打印机节粉改造技术,每年节约成本10万余元。2020年以来,“马增毅创新工作室”先后被中国机械冶金职工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被吉林省通化市总工会授予“马增毅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被评为首钢集团创新工作室。

机电修造公司“徐凤娟创新工作室”由7人组成,成立于2018年1月,以中频炉、电炉、机床等生产设备的电气维护为重点,共计完成创新课题14项,大修改造10项、修旧利废10项、小改小革18项,总计创效108万元,节省费用68万元。该创新工作室注重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口,开展的铣床改造,每件加工备件可减少加工时间30分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利用旧电缆和废弃设备上的电器元件进行大修改造,节省费用3万余元,仅2019年完成技术改造项目12项,创新近50万元。

立足新形势、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通钢公司紧抓历史机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磅礴力量,让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孵化器”。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赵洋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