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习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0-08-14     浏览:184

058b450e7cf8ec9748a2f4cc56022f42_img_277_742_225_462.jpg

战“疫”必胜

058b450e7cf8ec9748a2f4cc56022f42_img_920_823_108_356.jpg

(唐)杜甫《赠陈二补阙》

058b450e7cf8ec9748a2f4cc56022f42_img_875_340_114_214.jpg

节临(清)吴让之《崔子玉座右铭》

058b450e7cf8ec9748a2f4cc56022f42_img_766_353_93_189.jpg

节临(唐)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1.jpg

节临《乙瑛碑》

  近来闲居家中,每日临池研习,体悟良多。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中,我认为有六点值得思考与注意。总结于此,与诸位同道探讨、共勉。
  一曰:规矩与基础
  天圆地方,群类象形。天地之间莫不有规矩。书法中的规矩,指的就是书法的“框架”。比如,一是笔画横平竖直、字形端正、平均整齐、对比合理。二是筋骨坚定,字体的俯仰向背、开合联络,要气势贯通。三是具有仪态风度,用心关照用笔的快慢进退和相互关系,做到端庄雅致。四是注重笔画的灵巧法则,回锋映带,藏锋收尾等,要机杼圆融,落落大方。
  我们可以举个生活中例子。梅花绽放时,花瓣儿的排列整齐有序,不会互相杂糅。同时每朵花都是五个花瓣儿,不多不少。远观,动人神魄,近赏,沁人心脾。从花的形态中,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些“规矩”的道理。
  “规矩”是书法学习的基础,历代大家莫不是首先用心研习“规矩”,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完成书体书风之演化。在书法学习中,如果没有“规矩”,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一切变革都无从谈起。作为初学者,尤其是青少年习字者,更应遵循“规矩”,打好基础。
  二曰:常态与变化 
  作书如同用兵布阵。用兵没有固定的阵法,写字也没有固定的形态。临阵要不失时机,书写时要审时度势。虽然字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但体式和格调不能越过法度,要遵循“适度中和”的原则。 
  比如和风清露、朗星皓月、寒雪暑雷,这些都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常态。而迅雷激电、暴雨飓风、雾霾迷空,这些都是天地宇宙的变化奥妙。但是,变化往往发生在瞬时,存在都极为短暂。如果一年四季常常如此,则就会天地昏暗。所以,把握好变化的“度”很重要。 
  常与变,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关于法则的恒定性和变化性的命题。书法艺术就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建立起来的。只有将矛盾对立关系充分地展现、对峙,进而化解、融合,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变的艺术佳作。
  三曰:守正与出奇 
  初学者也许会问,在规矩的基础上,怎么做到常变呢? 
  我在课堂中经常和学生们强调的一句话,就是“奇险中求平正”。此语出自孙过庭《书谱》:“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书法的根本宗旨,包括“中正”和“新奇”。 
  所谓“中正”,就是笔法的俯仰顿挫,彼此连带照应,字体的筋骨和形象,位置精准有分寸。所谓“新奇”,指的是笔画或行间距参差不齐,字体掩仰错落,神气飞腾如凌驾于空中,巧妙变化,千姿百态。 
  如果书法只有正而没有奇,虽然看起来庄严沉实、淳朴厚重,但却缺少风采;如果只是奇而没有正,虽然字势雄强爽健,飞动妍美,然而会显得诡谲而缺乏雅致。 
  正奇最绝妙之处,在于二者的相互转化。我们要知道,奇不在正之外,奇就蕴含在正之内。同样,正也包含在奇之中。 
  我们应当以守正作为基础,深入持久地打牢笔法、字法、墨法以及章法的基本功,而奇妙的变化便会自然迸发出来。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书法学习中不断地深入追求,日积月累,各种笔法墨法章法融会在胸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自然能做到“立意在前,动笔在后”。那么,笔墨铺开之处,神气凝聚,从容不迫,中道直行,这便是心胸与自然相合,作品中自然会产生令你惊喜的奇妙变化,也就无需“求奇异于笔墨之外”了。 
  习书日久,我们会慢慢发现,究极的书法造诣,其实已与艺术概念无关,而是一门哲学。如果我们参透了这门哲学,不仅书艺精进,也更能领悟世间万物和宇宙人生的奥秘。
  四曰:老练与鲜活 
  书法有老练与鲜活的概念,古今书法虽然体式各异,其根本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所谓老练,就是结体精致严密,取法高古,如层峦叠嶂,旌旗列阵。它展现的是书法的筋骨力量。 
  所谓鲜活,就是气质冲和,雅致秀美,百般姿态,千种风流。它展现的是书法的姿态容颜。 
  如果老而不少,虽然古拙俊伟,但缺少丰腴秀丽的容貌;少而不老,虽然婉转鲜艳,但缺乏厚重古典的味道。只有两者兼善,老少混融无间,如阴阳相辅相成,方可称其为书法艺术。 
  孙过庭《书谱》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中,达到高境界最需要的是时间。作为书家,我们要将心思和用笔专一磨炼,日积月累、临池经年。时间长了,人变老了,知识广泛,阅历丰富,修养更高,道行精深,到此境界或意境方能“人书俱老”。
  五曰:底蕴与厚度
  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 
  我曾担任过一些专业书法比赛的评委。好的书法作品,在开卷之初,就能感觉到像是一个高人君子远道而来,远远望去,风格气度清秀端正、雍容显贵,飘如仙人。等到进入了他的艺术世界,近处体悟他的风采,感觉他气度冲和,神色和举止雍容端庄,品德醇厚而虚怀若谷,威严稳重如山岳耸峙。等到与他即席对谈,又感觉他器量宏大、神采飞动、善于倾听。道家修养的逸气和禅宗虚怀的清悠交相辉映,何其妙哉! 
  因此,一个好的书家,除了需要刻苦的书法临池和磨炼,也需要深邃的人文修养,具有博学通识的基础,还需要丰富的生活磨炼,对人生有通透的觉悟。唯有如此,其作品才能和光同尘、不离真境。
  六曰:人正与书正 
  佛家云:“相由心生”。人的道德品行,心根灵性,必然会在面相和肢体语言中表现出来。所谓“发于中而行于外”,书法也是如此。 
  柳公权言“心正则笔正”。心是人的主导,心正则人正;笔是书法的工具,笔正则书自然正。 
  所以想要使自己的书法端正的人,必定要先把自己的笔握正,想要握正自己的笔,首先要把心态端正。 
  只有正心诚意,执笔临写之际,方能思如泉涌,志气飘逸,新中出新,妙中生妙,奇逸迭出。 
  汉代杨雄言,“书乃心画”。从这个意义上讲,书法只是一种工具,它传递的是心灵的妙用。 
  因此,如果一个书家掌握了纯熟的技法,那么他的书法之路也仅仅只是打好了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真正决定书家成就的,是心灵境界。有什么样的“心”,才有什么样的“相”。 
  所以,书家只有不断地提高加强各门类学识修养,不断地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不断在岁月中磨炼体悟,才能最终提升维度和境界,激发出妙合自然的书写状态,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此才是真实的、独特的、同时深刻植入传统的风格和气象。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戚志敏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