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9 浏览:783
〖开篇的话〗
“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前夕,新闻中心与公司工会一同策划“劳动赞歌”系列组合报道,以走一线、新闻故事、多媒体展示等形式,多视角、多维度展现奋战在油气生产一线及其他领域普通劳动者的风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石油精神,让“中国梦 · 劳动美”的观念深入人心。
有一种情怀,叫工匠精神。无论是 《诗经》 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还是 《庄子》 中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铁、飞机的设计与制造,抑或是如今各行各业中精于工作、追求极致的匠人们,都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
油田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袁明生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在执着专注上下功夫,立足本职岗位钻研技艺,努力成为本专业的技术大拿、本行业的能工巧匠;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严格标准要求,以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心态对待每道工序、每项流程,努力打造精品力作;在争创一流上下功夫,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活动,努力打造一流的工艺、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
在华北油田,就有很多精益求精、专注专业的工匠,他们很多是一线工作者、技术工人、研究人员,他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做着重复的工作。
但,重复的工作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执着、坚守,有追求有想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技术越来越精湛,标准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新创意新技术诞生。他们的身上,闪烁着匠人的光辉。
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研究室,让我们一起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
李明:“只要肯钻研,干啥都能出成绩”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在华北油田生产一线,有很多热衷于创新的员工。采油五厂泽10站技术员李明就是其中之一。
4月23日,在泽60井场,李明正在针对他发明的无人站自动加热装置进行调试。他说,在当前公司上下开展提质增效的时刻,这个项目要是成功了,能节省不少开支。
这个痴迷技术革新的人,工作25年来一直围着油井转,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校生,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井场“华佗”、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其实只要肯钻研,干啥都能出成绩。”李明说。
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解决了,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这是李明创新的初衷。然而做着做着,就上了瘾!
而这个创新的过程,并不容易。李明说,首先必须要有一个强大内心,要对自己有信心。最初,李明看到生产中的难题就自己琢磨。但总有人说些冷嘲讥讽的话。开始李明也脸红,但他不想服输,就偷偷地试验。
要想出成果、解决问题,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学习。为此,他多少个日夜埋头思考,查资料、找原理、做实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成为他创新过程中的常态。
慢慢地,工具做成功了,生产问题解决了,有的创新还创造了效益,大家开始对他刮目相看。
细细数来,这么多年,李明发明的创新成果可真不少:2015年,看到空心抽油杆油井热洗温度都是通过技术人员靠经验判断,容易造成一些问题的情况,他创新了油井空心杆洗井方法;2018年,看到由于华北地下水过度开采、地面沉降,导致表层套管与油层套管脱离,造成井口出现“上蹿”等一系列问题,他创新了抽油机井口紧固装置……十几年间,他累计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8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级和集团公司级创新成果12项。
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是他对问题的刨根问底,对嘲笑的置之不理,对困难的不言放弃,对创新的执着追求。
耿晓娟:“建厂就是建家”
敬业,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在华港燃气集团内蒙古LNG工厂厂长助理兼生产运行部主任耿晓娟身上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工厂建设、工程验收到运行维护,别人眼里男人干的活儿她都如数家珍。
工厂是耿晓娟看着它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这里是她工作的地方,更是她的另一个“家”。
因危险系数高,建设期间工程质量如果把关不严,建成投运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运行风险。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耿晓娟投入了全部心血。
就拿焊接来说,因工序很多,为保证质量,耿晓娟在现场一盯就是十几个小时,仔细验收检查,确保不出问题。她还意识到,如果焊接后无损检测不合格就要重新返工,势必会耽误工期。她主动咨询专家、查找资料,找出控制储罐焊接质量的焊接方法及返修措施,使焊接无损检测一次合格率超过98.7%,不但保证了工程质量还缩短了工期。她和建厂项目组成员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计划两年半的建设任务,创造了华港历史上LNG工厂建设的新速度!
春节期间由于疫情影响,周边LNG工厂大多停运。耿晓娟在岗坚守3个月,其间全场员工无一人被感染,而且LNG工厂始终平稳运行。
正是因为太多的心血倾注到了工厂这个“家”中,对孩子成长陪伴的缺失成了耿晓娟心中的遗憾。但内心的信念鼓舞着她,一定要将内蒙古LNG工厂建设好、运行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刘静:“坚持就是最好的答案”
选定一个行业,就要一门心思扎进去、心无旁骛地做好。这是执着的含义,更是工匠精神的要义。
在勘探开发研究院,与其他科室相比,新区勘探成果少、井位少,项目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而课题经理刘静却在这里一干就是20余年。
刘静认为,基础地质工作非常重要,它是任何一个凹陷突破必不可少的环节。新区不是没有油,只是暂时没有发现油而已。有了执着的信念,加上不抱怨、不放弃的坚守,刘静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了巴彦河套新区勘探研究的突破。
2017年8月,集团公司启动矿权流转,巴彦河套新区成为华北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作为新区研究人员,刘静多次赴长庆油田进行技术交流与对接,收集整理各类文献、成果报告上百篇,以及30余口井的钻井、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收集加载二维地震资料9741千米。
为深入开展新区研究工作,在工区面积大、科研人员少、时间紧、勘探节奏快的情况下,刘静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利用起来,加班加点扎扎实实消化前期研究成果,认真梳理地质认识。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她运用华北油田丰富的潜山勘探和断陷盆地勘探的经验,抓住线索,相继部署了高精度重磁、CEMP、二维地震资料。2018年3月份以来,优先部署钻探了 JHZK2井、JHZK4井、JHZK7井三口地质井,均在太古界钻遇良好油气显示。
随后,刘静带领项目组进行下洼精细解释。在7个月的时间里,项目组部署钻探了10口井,有7口井获工业油流、5口井获得高产,并发现了两个油藏,堪称中石油“时间最短、速度最快、投资最少”的新区勘探突破战例。“坚持,就是最好的答案。”刘静认为,做任何事情如果遇到困难、看不到成绩,也不要轻言放弃,或许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会迎来柳暗花明。
刘国华:“设计来不得半点马虎”
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正是凭着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技术的执着追求,油田公司三级技术专家、工程技术研究院C级项目经理刘国华成为了华北油田压裂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压裂一口井投入达百万。任何一个参数设计不合理,不仅浪费投资,还容易在造缝过程中出现砂堵,进而造成重大事故。”刘国华说。针对不同井况,他精细设计每口井工艺参数和液体配方,严格把控压裂液性能,确保压裂效果。
目前,华北油田地层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对压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时刻掌握最新的压裂技术,不断学习成了刘国华的习惯。在国内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他把目光转向国外,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大量
外文文献。遇到不懂的语句就向年轻同事请教。为了让压裂技术适应性更强,他还跨专业对热力学、冻土力学等进行深入研究。
地下情况复杂,压裂技术不可能“一方管所有”,精细研究、对症施治,成了刘国华研究工作的关键。
对高温深井的厚砂层压裂,一次改造不够,刘国华通过研究采用多级加砂压裂技术,并成功应用30 余口井,压后日产油较常规压裂工艺提高30%以上。二连油田常规压裂改造范围有限,刘国华创新采用蓄能缝网压裂技术,应用后平均有效期是常规改造的1.5倍,平均产量提高40%以上。
刘国华还带领团队开展超前研究,创新研究出煤层气冷冻压裂改造技术,获得国际授权专利两项、国家
授权专利15项。他常常教导徒弟:“压裂设计是施工的第一道关口,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脚踏实地、精益求精。”
张献:“一切为了用户的需求”
严谨认真、细致入微,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对于通信公司互联网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一级技术带头人张献来说,严谨细致也是他一直以来秉持的工作作风。
一个参数配错,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面临瘫痪。而张献的工作就是通过对成千上万个参数、代码进行排列组合以生成不同的命令,确保华北油田数以万计用户的网络需求。
节假日是张献他们最忙碌的时候,需要对网络进行扩容、割接,工作要求准确度达到100%。因此,认真、认真、再认真,是他每次工作前对自己默念的口诀。
为确保万无一失,张献每次都提前写好上千个参数代码,然后在没有用户的设备上进行演练,再让同事间相互确认、审核,再开始进入真正的工作程序。
每次网络扩容割接的时间,他们都选在半夜网络用户较少的时候。繁重琐碎的工作对所有人的体力和精力来说都是一场艰巨的挑战。为保证工作时限和质量,他反复核查资源,完善割接方案,做好每一处细节。
在疫情防控期间,为全力保障通信网络平稳运行,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张献,通过技术攻关以及方案论证,对现有网络“挖潜增效”,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集中组织网络割接13次。2019年,张献保障通信网络无障碍历时长达8700多个小时。
张献说,干好互联网技术这一行,过硬的技术、丰富的经验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特别是在工作干得越来越熟练的时候,严谨认真的态度更不可丢失,因为背后,是华北油田广大用户的需求。
当前,无论是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是企业转型升级,抑或是渡过当前的油价寒冬,工匠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并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情怀和追求。
相信,只要大家热爱工作,在自己工作的领域里精耕细作,在自己的岗位上精益求精,公司一定能渡过当前的寒冬,实现更大的发展!
(赵凌志 魏睿 李云龙 路虹蒋艳红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