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诗人的高处永远是故乡 ——读汤秀英诗集《风自青山口来》

发布时间:2019-12-03     浏览:460

《诗刊》 上曾发表陕西诗人第广龙的诗:“文学的高处永远是祖国,诗人的高处永远是故乡。”打开孝感交通诗人汤秀英的诗集 《风自青山口来》,一股乡情、乡景、乡愁之风扑面而来,格调明朗,意象新颖,节奏轻快,清新隽永。她的诗歌有温度,给人温暖,能让人从善,看到光明。从 《双峰山的竹》 《坐在沦河边看日落》 《且看花开》《草帽歌》 《南湖菱》 和 《棉梗》 中可以看出,境界是美的,意象是美的,诗人的情感也是美的,她唤醒了我们美的意味与想象。《这样的朱湖农场》 里写道:“紫薇开处尽显乡愁本色/每开一朵/秋色就加深一寸/白鹭的鸣叫声中/依稀有归去辞的婉转/和一段不明出处的苍茫留白。”汤秀英的诗读来不费劲,易记,易流传。她成功地抓住有表现力的细节,从生活的浸润中讴歌故乡的自然景观。
汤秀英的这部诗集,收录了近两年来170首作品,她的诗有如下几个特点:
  乡土气息浓烈,语句轻灵朦胧。汤秀英的诗歌扎根于乡土,生长的土壤在乡村,《毛陈的春天》 《公祭日》 《白鹤村的春天》 《桂花美人》 《天泉桥上》 等诗,都表达了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蔚蓝的天空、七彩的云霞有她的踪影,绿色的大地、美丽的山川也有过她的踪迹。《剪纸艺人》 里写的:“剪一朵祥云/云中藏着谁的锦书/剪一双燕/竟能会人言语/剪一个春天/结果/无数春天从她指尖/倾泻而出。”《风自青山口来》 中这样写道:“从青山口信步而来的风/在谁的心上蛰伏了一千年/轻轻一旋转/便吹皱了一个人五味杂陈的中年/她内心深处的香樟闻风而落/一地枯黄/犹如昔日盛极而衰的商埠/风由弱到强/由近及远/每到一处/仿佛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
命。”这些诗歌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艺术的再现,莺飞草长,风吹叶落,余韵袅袅,赤子之心,挥之不去,展现一幅幅浓郁的“乡土画卷”。
  地域特色浓厚,扶贫色彩鲜明。孝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一个风物璀璨文风鼎盛之地。她的 《姜师傅外传》 《公牧山茶园》 《一袋细米》 《驻村队员》 《新农村一隅》 《贫困户是一本书》 等题材,创作上都带有明显的地方印记,如 《村支书》 写道:“他是村民眼中的活档案/他的左心房和右心房/是两个容量无限大的档案柜/各种信息一应俱全/码放整齐/有按贫困程度轻重排列的/有按脱贫先后次序存放的。”在与贫困户零距离接触中,汤秀英认识到生活的底端与真谛,通过精准扶贫,进而帮助乡亲们实现“稳定脱贫”,打好这场志在必夺的硬仗。
紧贴历史脚步,紧跟时代潮流。诗集里体现基层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同步的题材很多,如 《哭泣的云》 《为孝心接力的雪》 《在春云社区》 《悼许志华》 《渡槽下面的守桥人》 等,具有新时代特色,读来饶有风味,引发强烈的共鸣。《为孝心接力的雪》 中写道:“雪下到平安路/忽然猛踩一脚油门儿/一朵雪花/足以将一棵松压歪/一朵雪花/足以击落一树梅的守望/从孟宗故里出发的雪/沿着107国道/尾随她一路向南/下到黄昏也不肯停/每一朵/都争相为这份孝心接力。”汤秀英以真切、平实的笔调,通过对下雪的细节描写,情感宣泄挥洒,真挚感人。
  诗歌是审美的艺术。读诗,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一首诗有了意境、形象,就会生动;若再有了细节,就会感人。诗歌中的细节,一两句就够。“细节”是一首诗的呼吸,是一首诗美感之所在。《“托举哥”周冲》 中,“他托起的是女童/也是一种信念/一片博爱的晴空/他的爱心之举是一枚石子/激起的千层波浪/在天地间挥毫泼墨/写就一个中国好人的传说。”汤秀英把生活中的期待和想象,表达出丰富而多彩的人性。风自心中吹过,山在脚下流走,我们仿佛听见她前行的脚步……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