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4 浏览:495
从我参加工作来到单位,我们这一辈的年轻地质人手中都有一本被称为“宝书”的珍贵地质勘查报告,这本报告被年轻同事们视为“宝贝”,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本地质资料,更因为它是一本值得推敲学习的地质“教科书”。几个月前因为要写一篇展现我们地质人“三光荣”精神的稿子,我想到了这本“宝书”的主编周老先生,为了解更多关于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九队地质人的故事,我专程拜访了这位八十多岁的退休老专家。这次采访让我内心久久充盈着感动。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周老先生是甘肃局一四九队的一名地质老专家。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国家的号召,20岁出头的他报考了长沙中南矿院的地质专业。毕业分配时,因大西北地质人才紧缺,他义无反顾地申请到大西北,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去,被组织分配到了当时的西北煤炭地质局。当时的地质勘探方法还有很多空白,开展地质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切工作都是新课题,没有太多资料可供参考,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就在这样不断的学习和钻研中,他开始了自己的地质人生。
骑马跑普查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落后的大西北更是条件恶劣,地质队员们背上一兜干粮和咸菜骑着马去跑普查,等干粮吃完再返回驻地,补给后再接着跑。那个年代的地质人一年到头都在野外奔波,一家人只有到年底才能团聚。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周老先生作为大西北最初的地质工作者,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从窑街到天水、从宁夏到靖远,他普查的足迹遍布大西北;在靖远煤田地层分析中,对当地泥盆纪部分地层的名称进行命名;在海石湾井田勘查中,探明储量3亿吨,主持提交的勘探报告获得部级表彰。
这本获得部级表彰的“宝书”,这本凝聚了周工和一代地质人心血的勘探报告,不仅体现了项目的勘探程度,还体现了其研究程度。海石湾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报告对其构造程度进行了专题研究,包括瓦斯研究、油气研究。当时,地质经费很是艰难,为争取时间,只要钻孔稍有进度,他就算整晚不睡觉都要赶到钻机去;为认真分析研究资料,他总是熬到很晚,还常常把自己锁在办公楼里。凭着这种钻研技术的劲头,面对部里五个专家一个月的严格审查,报告顺利通过,还得到了原煤炭部的表彰。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一个参数的求证就是一个长夜的坚守,一段文字的修订就是一屋资料的搜寻,设备落后、资料匮乏、条件艰苦、家人牵挂、身心劳累,无法一一细数。正是这些奉献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的地质人,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矿产资源,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差点把孩子生在路上
采访过程中,我问周老先生的夫人:“周工的工作这么辛苦,一年回不了几次家,你一定承担得更多吧?”老夫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们刚结婚时因为工作关系分隔两地,一个在河南,一个在甘肃。有一年,我预产期快到了,等着他来河南接我去兰州,好方便照顾,可就是迟迟等不来人,因为他工作实在太忙了。他好不容易请了假,我都快要生了,他接我到兰州的第二天,孩子就出生了。孩子出生当天,他在病房门口说了一声‘我走了啊’,就又去野外了。”周工看着老伴,接着说:“我记着当时是红会矿区大会战,打上来的岩芯地层难确定,贺工叫我赶去分析,所以当天就要出野外。”在老人平淡的讲述中,我听到的不是妻子对丈夫的埋怨,而是一个地质人家属对丈夫工作的理解和包容,一个地质人对家人、对工作的牵挂和热爱。什么是爱与责任?我想,地质人的家国情怀很好地阐述了爱与责任,为国家事业奋斗是责任,互相支持前行就是爱。
就是热爱
我问80多岁的周老先生:“是什么动力,让您为我们的地质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他回答说:“就是热爱,名和利都不需要,这都是我分内的工作。”我反复听着这一段采访录音,眼里含着泪水,也在内心深处拷问自己,什么是热爱?是满足于城市的生活,还是满足于能应付工作?我想都不是,热爱不应该局限为一种个人主义,而应该包含对国家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我问老先生:“您有什么想对我们这辈年轻地质人说的吗?”他缓缓说道:“技术上要精益求精,要实践,地质工作是要多出去看的,坐在办公室干不好地质工作。时代在进步,新地质人要有新追求,脚踏实地多研究,地质精神要传承下去。”当我后来对年轻地质人讲述这些的时候,内心仍然深受感动。老一辈地质人给了我们新一代地质人不懈奋斗的无限勇气,给了我们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永不褪色的“三光荣”精神,传递着地质人无私奉献的正能量,留下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写下了永不褪色的青春。
回想采访周老先生时的点滴,我的心中满满都是感动,老一辈地质人的足迹将继续指引年轻一代地质人在新时代继往开来。我们的初心永远不会变,我们的使命永远不会变,我们的热爱永远不会变,因为我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