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文摘 > 详细内容

悠悠风机写下无字赞歌

发布时间:2019-10-21     浏览:475

本报记者 陈其芳

  在距离陆地直线距离42公里的茫茫大海上工作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近日,记者走进我国在建离岸最远的潮间带海上风电项目之一——国华投资江苏东台四期H2项目,一探这里的员工工作生活状态。 
  凌晨3时20分,室外温度约20摄氏度,迎着习习夜风和点点灯火,我们来到江苏如东县大丰港大件码头。穿好救生衣,戴上安全帽,趁着涨潮,大家坐上了前往项目工作海域的交通船,也就是日常员工们往返陆地与海洋的“班车”,一头扎进了夜幕中。 
  伴着发动机轰鸣的响声,船向大海驶去。 
  没有想到晕船会来得这么快!左摇右晃的航程中,尽管提前吃了晕船药,第一次坐船出海的记者还是出现了强烈的晕船症状,只能躺在船舱里,一动不动。 
  浪涌较大,大家随船开始了一起摇摆。渐渐地,更多的人开始晕船。 
  这只是航行期间的一点小浪,难以想象,当遇到大风浪时是什么感觉?对于常年工作于此,来回至少坐8个小时交通船的员工又会面临多少挑战? 
  随行的东台海上风电公司团委书记王菁解答了疑问:“今天海上风算小的,我们出海遇到过八九级的大风,在船上站都站不稳,现在基本已经免疫了。” 
  “大风浪来时,你们难道都没事吗?” 
  “也会晕船,而且吐得很厉害,但吐完到了作业现场继续工作。虽然都很难受,但没有一个人后退。” 
  5时许,海上的天已大亮。站在甲板上远眺,海天在远处交织缠绵,一望无垠的海面和成群飞舞的海鸥,引得记者不断拍照,晕船的难受劲早就抛之脑后了。 
  颠簸了近5个小时,随着一下剧烈的晃动,交通船停靠在海上升压站。走出船舱,仰头看到的是钢铁铸造的庞然大物和围在护栏边带着安全帽注视着记者一行的员工。 
  国华投资东台海上风电公司是国家能源集团重组后成立的第一个海上风电公司。随着不断开发建设,建设者们边试验边改进,全球首台单桩基础整体风机安装在这里成功实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风电建设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站在距离海面约30米的升压站第三层,放眼望去,远处一台台风机身上都印有“国家能源集团”六个大字,像卫士整齐划一地“站”在波涛汹涌的海浪之上,张开臂膀拥抱着大海,源源不断地把风能转化成电能。 
  这里的每一位员工都在紧张忙碌着。集控室内,几名员工正在和远景风机厂家工作人员商议协调并网事宜。 
  记者了解到,项目安装75台风机,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目前33台机组已并网,另外42台风机正在紧张施工,将于国庆前全部并网,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高温高湿高盐的海上加压站,员工作业和休息空间十分有限,工作8至10天才能等到下一批交接班的人,遇到台风天时间更长。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风电场负责人王伟在去年底升压站平台建好后立即就位,全程跟进送电前海陆联调、送电重点环节监控和送电后设备稳定运行,一待就是一个月之久。 
  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对多数人来说是心旷神怡的自在舒畅感,但对东台海上风电场的员工来说,那是寂寞。只有悠悠风机,为他们书写下无字的赞歌。 
  张正华原来是国华电力锦界电厂的一名员工,老家在江苏,前两年来到这里。为了尽快上手,他常常在升压站里废寝忘食地工作。 
  “海上风电场不同于火电厂,工艺、装置都要重头学一遍,忙起来也就不会觉得寂寞了。”张正华告诉记者。 
  远离城市,远离陆地,升压站周边除了黄海浑浊的海水之外,别无他物。 
  在员工肖正江看来,这里的寂寞,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好在加压站里有4G网络覆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小伙子们可以上网,还不算与世隔绝。 
  倾心工作练本领,工作之余,遇到难得的好天气,拿出手机为远处的风机留影,定格大海影像,就是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员工苦中作乐、排遣寂寞的方式。 
  大海是征途。国家能源集团员工们以一种风从海上来的情怀,奋力追逐着一个个海上发电梦,他们的生活枯燥又艰苦,却矢志不渝为集团新能源版图开疆拓土,无怨无悔!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作者:陈其芳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