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头条 > 详细内容

红色基因永相传一片赤诚在为民

发布时间:2019-08-14     浏览:818

核心阅读
   石圪节精神是潞安的立企之魂,是潞安人创造一系列煤海奇迹的精神源泉。从这一精神孕育之时起,潞安人就坚持听党话、跟党走,将初心和使命落实在企业建设、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创造了建局6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今年以来,集团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将石圪节精神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境界进一步提升,用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自己的 “办企初心”和“为民初心”,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潞安集团从诞生那天起,就深深镌刻着“铁心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从历史的烽烟走来,在潞安孕育的石圪节精神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
    向未来征程走去,石圪节精神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不易的来时路
    “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是潞安的传家宝。“不忘来时路”就是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圪节精神。——摘自潞安集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8月,再访石圪节。
    走过幸福大道,循着石长线一路上山,就到了曾经的石圪节煤矿。
    石圪节念着有点“拗口”,听起来有些 “土气”,但却孕育着一种宝贵的财富——石圪节精神。
    跟随老劳模杜金明的脚步,走过封闭的主井、副井、八一八广场、石圪节矿山解放纪念碑、石圪节矿史展览馆、科技广场。听杜金明回忆这座“功勋”矿山的过往,述说老一辈工人、干部艰苦奋斗、豪情满怀的动人事迹,内心无限感动、震撼。
    “刚来石圪节时,我内心是无比骄傲的,当时石圪节被周恩来总理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名气很大。石圪节精神可不是作秀,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管是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还是在战后的建设、开放、发展的年代里,又或是在今天的新时代里,石圪节精神都非常可贵。现在矿井关闭了,我们这些退休的工人还会时不时来井口转转,在奉献了一辈子的地方回忆往日时光。”杜金明说。
    石圪节矿风,是老矿工们带头形成的。以往,老矿工们就算休息时间,也不会在家里闲着,总会再跑到厂子去看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石圪节精神就像是一个圆,工作和家就是这个圆的头和尾,工作离不开家,家也离不开工作。这里流传一句话:“矿是我的家,我是矿的人。”老矿工们把一颗赤诚的心,一双勤劳的手全部献给了矿山。
    当年,在石圪节很难分辨出谁是书记、主任、谁是采煤工人。抗日战争时期,石圪节的干部与矿工一起钻窝棚。六十年代,干部把自己的房子让给新工人住,自己去住荆巴棚。八十年代,石圪节一座座家属楼、职工宿舍建设起来了,宽敞的工人俱乐部盖起来了,职工食堂改建了,石圪节的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独矿风没有变。矿领导仍然挤在低矮的小平房里办公,只有几把木椅子,别的什么也没有。
    当年,打炮工刘小鱼,往炮眼里装火药,有时崩煤,用不完一个炮的药,他就装一半,留一半等下次再用。郝晓明年年月月出满勤,10个指甲有9个被砸掉,都不曾歇过一天班。即便在退休之后,他依然坚持义务清扫矿上的厕所。
    随着岁月的消逝,老一辈矿工老的老了,走的走了,新的工人一批一批地来到矿山。世事变迁,石圪节精神照亮了无数潞安人的来时路。面向未来,潞安人把石圪节精神一年一年、一代一代地继承下来,并从其中汲取力量。
    由石圪节转岗到司马煤业综采安装队的张勇对记者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石圪节人,石圪节人的故事从小就在我的耳边回荡,陪我成长。‘全国劳模’郝晓明、‘矿山铁人’屈天富、‘全国三八红旗手’董爱花等我们都能耳熟能详,他们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至今他们的雕像仍屹立在石圪节的矿山解放公园,他们就如同石圪节广场的那颗老槐树,成为了整个石圪节人的精神高地。”。
    王庄煤矿与石圪节煤矿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上,王庄煤矿每年都要开展“矿风永相传,明灯更璀璨”系列活动,将石圪节精神融入到矿井的安全发展中,让勤俭节约、创新创效在矿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