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难忘当年的偏方

发布时间:2023-12-13     浏览:129

作者:文德一

  以前的乡村医疗条件极为落后,贫困乡村或是偏远山区的人家,谁有个毛病,如果不是特别严重是不会上医院的,多半是依赖一些偏方。别看那些偏方名不见经传,有的倒也很奏效。

我小时候肚子胀痛,就曾打过“积筒”——烧一张小草纸放进竹筒里,火熄灭后,趁热捂上肚脐眼处贴紧,像拔罐一样,居然也有去痛的效果。若是患上风寒之类的毛病,常规的做法是连喝几次自种的紫苏水,里面放些老姜、黄豆、葱头熬成汤药。

为应对不时之需,许多人家还会储备一些常用的土偏方药物,如制备雄黄酒治疗黄蜂、毒虫叮咬肿痛。要是在山上被其叮咬了,应急的办法就是用尿液和点黄泥水涂抹下伤口,待回家再用药。烧制狗油,涂抹可治烧伤烫伤。用蛄蝼肉浆与少量的石灰粉混、瓶装密封制作“刀斧药”,用以治疗刀伤。秋收上山采摘油茶子时,采集一种结在藤萝上的“棉蜡烛”,能作止血用途。没有这味“止血妙药”时,便捷的土办法就是用石灰粉或是咬嚼成糊状的马铃丹叶浆敷上包扎。

端午节是花繁草盛的时候,在我的老家有采集凉茶的传统。当盛夏来临,人们易出现中暑、上火、腹胀、便秘等症状。凉茶也被称为药茶,对防治这类小毛病有一定疗效。我们父辈就将淡竹叶、野甘草、夏枯草、水灯芯、蛤蟆藤、折耳根等一些藤本、草本的植物合成凉茶。有趣的是夏枯草在老家被叫作矮子打伞,折耳根被叫作臭牡丹,板蓝根被叫作淡青戛母,真让人啼笑皆非。药茶采集回来后,洗净、剁细、晒干、装袋,需要时抓上一把放锅里熬开,过滤后,便是清甜可口的凉茶了。小孩子喝了夏天不会生痱子。

夏天里顶着烈日劳作的人,中暑是常见的,我们叫作闭痧。症状严重时的急救就是在鼻梁或脖子上用手指钳出一道道血痕,也有用铜钱粘上清油在背部刮痕的,称为刮痧,果然可大大缓解。直到后来有了仁丹、十滴水、风油精等作为防暑药品,才极大地减少了农忙时中暑的现象。

积谷防饥,储药防病。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爱种植些紫苏、薄荷、益母草、蕲艾之类易于生长的中草药,既美化环境,又备不时之需。如今,缺医少药的时代早已过去,但那些深沉的记忆仍难以忘怀。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