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406
期次:2023年第08期 作者:/
1976年10月,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连云港港口从整顿入手,开始了治愈创伤的新历程。
图5:1977年港口之春。
1974—1977年,连云港有6个经过改造、新建的泊位相继投产,港口运输生产局面渐趋好转。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创伤各级管理干部心有余悸,职工队伍中无政府主义思潮仍然严重,生产中野蛮装卸、违章指挥的现象普遍存在。1978年5月份在装卸外轮“大角星”号钢材时,居然有220件的包装箱被撞坏,钢管弯曲变形严重。
图6:1979年9月,港务局办公大楼。
港务管理局抓住这一典型事件,针对忽视安全、不顾质量、违反生产管理规定的局面,批“四害”、论危害、订措施,短短几个月共列出在各级干部中不敢管、职工队伍中无政府主义思潮等方面的错误表现1000余条,并召开全港“大打安全质量翻身仗”现场总结动员大会,对成绩突出者和事故责任者分别进行奖励和惩处,此后又发布命令,陆续重申原来安全质量管理中行之有效的若干技术操作规程。
图7:改进后的卸车机。
为了适应外销盐(转口)增长的需要,连云港还投资了40万元在一码头前方场地挤出4000平方米,建成年通过能力为10万吨的堆场,缓解了散盐运输中集港与装船的矛盾。
图8:1979年千万吨冷库。
连云港港口在整顿中,不断加强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强能力,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密切与铁路、贸易、航运等部门的协作,使码头泊位超核定能力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除了人身事故没有扭转被动局面和船舶在港停时延长外,其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1977—1982年,港口吞吐量、营业收入(1976年为基数。下同)、实现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分别年均以18.6%、33.8%、53.2%、15.7%的速度增长,千吨单位成本年平均下降5.3%,货运质量、机械完好率等稳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