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详细内容

“三年改变港口面貌”

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808

【壮丽90年·记忆瞬间】

 期次:2023年第08期   作者:/

70年代初,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会员国地位,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美两国达成了互相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合声明。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和海运事业的发展。但沿海港口建设缓慢,不能适应国民经济飞跃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加速发展中国远洋船队,另一方面积极兴建港口。1973年初,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改变港口的面貌。从此,连云港港口建设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图1:1973年4月26日,谷牧副总理和彭冲书记视察连云港,贯彻敬爱的周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

1973年的国务院港口工作会议确定,连云港自“四五”期间后2年起(1974年、1975年),除应抓紧完成续建的万吨级煤码头外,同时还要把原港区的两个码头改造、扩建成4个万吨级、2个5000吨级杂货泊位以及新建外轮航修站等,扩大港口吞吐能力,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图2:1973年12月,建港指挥部指挥金逊等参加回淤模拟试验。

在国务院,江苏省和连云港市政府领导的指导下,在连云港港务管理局紧密配合下,在省建港指挥部领导下,码头施工、机械安装、疏浚挖泥、科研设计以及后勤供应队伍众志成城,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了4个寒暑之后,连云港陆续改造建成了3座码头7个泊位和近17万平方米的堆场、仓库,改变了连云港港口的面貌。


图3:1974年,煤码头“三机”(卸煤机、皮带机、装船机)和堆场。

连云港港口建设是在老港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符合当时国家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状况。结合连云港当时的实际情况,省建港指挥部与连云港港务管理局分别行使自己港口建设、规划工作和运输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为了加强对港口建设的领导,促进老建设项目尽快竣工和大规模新工程的顺利开展,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于1974年12月做出6项决定,抽调全市各有关主管局负责人,在市负责人率领下,组成支援建港工作组,抽调建筑、安装技术队伍,动员全市各行各业支援建港工作。省政府调拨上百台急需的紧缺建港机电设备,并组织东海、赣榆、灌云3县700名民工,加调各地建筑工人、技术干部加强连云港建设力量。


图4:1975年10月,百日抛石抛砂大会战。

10年文化大革命,尽管使连云港的港口运输生产倒退,但是港口建设工程在广大建设者和港口职工的艰苦努力下,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连云港完成改造和扩建的这批工程后,码头前沿水深达到7—9米,年核定件杂货综合吞吐量能力为200万吨。

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在全国交通系统的沿海港口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缩短了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需要的差距,是中国港口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连云港港口建设也结束了建国后的20余年里发展速度不快的局面。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