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文摘 > 详细内容

“石油新铁人”让“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3-05-10     浏览:278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于晨光

期次:第8561期   作者:记者史景花  通讯员李冰

20230506100410_883498.jpg

4月27日,华北油田扶贫干部于晨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个喜讯不禁让人们再次回想起于晨光5年来在扶贫道路上留下的点点星光。

“安下心、扎下根,不脱贫(振兴)、不收兵。”这是于晨光驻村伊始就为自己和工作队立下的铮铮誓言,也是他这些年驻村工作的真实写照。

2018年初,一纸任命改变了于晨光的生活轨迹,当时已52岁的他成了地处太行山东麓的革命老区——河北保定唐县马庄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的带领下,马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村脱贫出列,人均年收入由1500元提升到1.5万元,工作队年年考核全优,群众知晓度、认可度、满意度在全省名列前茅……而于晨光本人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河北省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李保国精神践行者”“石油精神传承人”等荣誉。

扶真贫——

“我是一名党员,实事求是是底线。”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马庄村,提起于晨光,村民们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人不嘎咕(不玩虚的),闹真儿(干得好)!”

2018年3月1日,华北油田扶贫工作队刚进驻马庄村,就经受了一次“大考”:当天早上,400多名村民乘坐6辆大巴车要进京上访,原因是他们认为村里的“贫困户”其实都是“关系户”。

初来乍到,于晨光无法认定村民所言是否属实,但他知道,400多名村民集体上访,其中必有隐情。于是,他冲到车前拦住大巴车喊道:“我是扶贫工作队队长于晨光,请大家给我一点儿时间,我一定把事情调查清楚,给大家一个说法!”

村民们虽然犹疑,但是在工作队队员的耐心劝说下,还是暂时放弃了上访。他们也想看看这个第一书记最后能给个什么说法。

于晨光顾不得一路风尘,马上带领工作队投入调查“问症”。白天,他们入户走访;晚上,他们衣带不解翻阅尘封档案,终于用半个多月时间走遍了全村角角落落,翻完了一本本“陈年旧账”。

其间,于晨光多次收到“强龙不压地头蛇”“外地人不要试图挑战村里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等劝告和“警告”。这反而激起了他的倔犟:“我是一名党员,实事求是是底线,谁也别想让我拿着国家的资源去扶假贫。”

在他号召下,工作队联合村“两委”、村党员、退伍军人等骨干力量,用3个多月时间,全面甄别、掌握了马庄村1100余户3400余人的情况,最终在公示后,将全村村民认可的93户207人纳入国家扶贫系统。

趁着底数清、政策明、人气顺的势头,于晨光抓紧时间组织村“两委”制定并公示了《十不准》《十做到》和《扶贫工作制度》,将防止返贫工作上升至政治任务高度。通过定期入户走访、开展爱心代办、征集“微心愿”等温暖措施,确保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户纳入帮扶名单。在各项制度的推行与温暖措施的实施中,一缕缕清风正气开始在乡野间氤氲、蔓延,昔日怨戾的村风民风也日渐变得温顺平和,马庄村开启了新的风貌篇章,曾经的“沼泽村、上访村”开始变成“放心村、模范村”。

真扶贫——

“扶贫工作是暂时的,但扶贫成效得是长远的。”

生长于农村的于晨光,对农活的辛苦和农村环境的恶劣都有过切身的体验,但马庄村的脏乱贫苦还是让他感到很意外。

村民马小三身有残疾无法劳动,且患有尿毒症,他的母亲承受不了生活的重压,曾几次想自杀。于晨光知道后,迅速帮助马小三办理了大病医保,又推荐他参加电商培训,并安排工作队队员负责每天接送他上课。在工作队帮助下,马小三一家终于走出贫困,重拾生活信心。此外,在马庄村广为传颂的“脱贫面条”“致富煎饼”等也都来源于工作队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事迹,每一个故事背后都饱含着于晨光和工作队的心血。

几年来,在油田公司党委大力支持下,于晨光和工作队队员多方筹措资金,从教育、医疗、居住条件、生活饮水等方面对马庄村进行全面改造。在工作队的帮扶下,马庄村有了第一条水泥路、第一个路灯、第一条自来水管、第一座文化广场、第一座村民图书馆……结合马庄村实际,于晨光制定了扶贫“十个精准”举措,带领工作队确定了“产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立体化精准扶贫计划,并依托村务公开栏、“农民夜校”等载体,开设“脱贫典型在身边”“致富技术我来讲”等栏目,邀请致富典型讲脱贫故事、传致富经验,有效激发村民致富内生动力。

如今,马庄村村民修建了以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为一体的多元化农业生态园,建成了村里第一座扶贫车间,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愿望。同时,村里还形成了以畜牧养殖为主导,电子商务、家庭手工业和光伏发电项目等为辅助的稳定脱贫产业,为村民彻底脱贫铺平道路,也为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

2020年7月,全国脱贫普查工作组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对马庄村扶贫工作开展严格对标评估,马庄村以电访率为0,满意度和见面率均为100%的成绩赢得肯定,并得到了普查工作组“马庄扶贫工作队的成绩实实在在,让我们深受触动”的骄人评价。

回顾来路,于晨光自豪地说:“扶贫帮困,工作队付出了真心、付出了辛苦,更收获了幸福。这幸福来自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来自上级组织对工作队的肯定。”

奔小康——

“村民们刚刚脱贫,小康路上,我想再送他们一程。”

暮春时节的华北大地翠色盈盈、繁花似锦。走进马庄村,于晨光正和村民们一起在田地里忙活,凌乱的头发、卷起的裤腿让他看起来仿佛一个真正的庄稼汉。70多岁的马大爷指着于晨光的背影高兴地说:“于书记留下了,我们心里都踏实。”

2021年5月,油田公司收到了一封来自马庄村的请愿信,756户村民签名并按下红手印,请求让于晨光继续留在马庄村带领大家共奔小康。原来,在马庄村摘掉贫困帽后,按照政策规定,于晨光和工作组便可以返回油田岗位,得知消息的村民为了挽留他,便联名写了这封请愿信。

那一刻,于晨光既感动又不舍,几年的朝夕相处,马庄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已深烙在他的心中,每一个村民都已成为他日夜牵挂的亲人。看着信上那些熟悉的名字,于晨光这个五大三粗的石油汉子当即向公司党委申请继续留在马庄村。与此同时,唐县县政府也向华北油田发来了邀请于晨光作为马庄村第一书记继续留任的函件。公司党委考虑后,也很快批准了于晨光的申请。

乡村振兴,土地一定要用好。秉持着这条基本理念,于晨光带领工作队大力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未来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种玉米、大豆等带状复合植物700余亩。村民张永欧家原先种植的普通玉米每亩地收入约1000元,通过种植工作队引进的玉米良种1号,每亩增收300余元,在土地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收入30%的增长。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知道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意义,我要带领他们从土里刨出‘金疙瘩’。”于晨光说,他虽然已经57岁了,但是只要政策允许,他打算今后就在马庄村做一名村民,干到退休。“如果非要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忘不掉村民们那一双双满怀期待的目光,我想送他们踏上奔小康的路。”

2021年9月中旬,华北油田以于晨光为榜样,举办了一场大型报告会。他的事迹激励、感动了众多干部员工,也为奔赴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上的华北油田种下了一颗颗关于信念和使命的种子。

再出发——

“组织的重托,百姓的期盼,我没有理由不干好。”

2022年初,于晨光兼任华北油田驻唐县乡村振兴协调组组长,统筹马庄村、委庄村两个公司帮扶点工作队的全面工作。如何巩固精准扶贫成果,推动两村全面振兴,成为于晨光眼前新的“赶考”之题。

根据马庄村、委庄村实际,于晨光瞄准“繁荣、美丽、文化、幸福、现代”的建设目标,制定实施了粮食稳产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美化乡村环境等“十大举措”。这个规划也得到了两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拥护,大家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如今的于书记更忙了,育人才、强组织、兴产业、立项目、润文化,他是真怕在乡村振兴的跑道上掉了队,辜负了乡亲们的期望啊。”协调组副组长白晓东把于书记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为发展村集体产业,于晨光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利用村中总量巨大的“粪肥之王”羊粪建设有机肥料厂;延伸已有产业项目链,建成保定市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引种抗倒伏的谷子和优良玉米品种,试种文冠果等抗癌油料作物;激活传统古建业,将太行喷泉与古亭、古建推向全国……一个个规划项目落地的同时也进一步充盈殷实了村民收入。

“老于和工作队是真干事!我就是看中他们的劲头和品质,这次回到村里投资创业,也能为乡亲们作点贡献。”退役军人、老党员李建虎原来在北京扎根,事业干得蒸蒸日上,在于晨光倾心帮扶家乡的感召下,李建虎将北京的产业转移回乡,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在产业已经发展壮大,形成2000多万元的产值规模,产品主打北京市场,带动村民20余人就业。

下一步,于晨光计划进一步合理布局种养殖产业结构,实施绿色生态农业。目前,村里已把30亩无人问津的荒坡治理成有机农业生态园,准备发展绿色农产品产业。

村民郑英民说:“有工作队于书记在,他带着俺们全村乡亲搞乡村振兴,村民们都有了盼头,生活上更有了奔头,红红火火的好日子还在后面等着咱们呢。”

驻村的1700多个日日夜夜,于晨光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感,在唐县这片白求恩和柯棣华两位英烈牺牲的热土,在马庄村这个平凡普通的小村庄,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啃下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如今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于晨光不畏艰辛,继续为马庄村更加美好的明天无悔贡献着石油人的力量。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