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4 浏览:316
期次:第8484期 作者:□江涛
2019年1月8日,寒风刺骨,滴水成冰。身为华北油田公司“青马工程”学员、物探技术员,姜梦奇有幸参与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三维地震勘探采集项目的现场管理与技术支撑。班车路过敕勒川,来到阴山下,看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刹那间仿佛时空交错,儿时诵读的千古绝句一下涌上心头,胸中激荡起干一番大事业的澎湃。
其实在姜梦奇心中,乌兰布和沙漠的世界一直很美,漫漫黄沙,风雕琢的一道道沙梁,美丽如画;一道道沙漠波痕,蜿蜒伸向远方。地面的沙丘与蓝天融为一体,看上去烟波浩渺,如梦如幻。这时他感到,阿拉善的天空是那样的蓝,云层是那样的白,旷野是那样的静,狼山是那样的近。
初见巴彦便是热爱。地震资料的采集施工窗口集中在冬季,大漠里温度已经降到零下30摄氏度,寒风夹杂黄沙扑面而来,只需片刻就把人冻透。为了保证采集资料的质量,身穿里三层外三层的他白天顶着严寒去现场巡线,每天步行十几公里,晚上还要和技术人员对资料进行分析讨论。
2020年12月30日,又是一年早到的冬。研究人员利用三维资料,发现华北油田“功勋井”——兴华1井。繁忙依旧,姜梦奇继续奔波在一个个重点地震采集工程的第一线,参与技术支撑和质量控制,逐渐形成巴彦河套地区的经济技术一体化采集技术,由他参与的科技论文、发明专利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油田公司科技进步奖、优秀知识产权奖等荣誉。
2021年7月20日,蝉鸣不止。他被选派到巴彦分公司支援新时期会战,沙尘暴准时来临,漫天黄沙狂舞,未等说话,一张嘴就是满嘴沙子。在入职分公司综合办公室之后,他接手的第一个大活就是作为先锋,负责巴彦油田临河基地办公区域和生活区域的筹备。
此心安处是吾乡。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让会战将士们安居乐业,共战新征程。
那个时候临河基地可以说除了租用的一幢办公楼和一幢宿舍楼,再无其他。
为了保障生产,必须在最短的时间打造出一个功能完善、舒适温馨的港湾。每天早上6点,姜梦奇一睁眼就要组织装修施工,统计施工问题,思考解决措施,拉皮尺挨个房间丈量,根据各单位各部门员工总数和工作特点,量身定制房间分配方案;把到货的床、桌、柜一个一个搬到楼里,一间一间清点数目,检查组装质量。
每天他都忙到凌晨1点以后,整个人就像散架的风筝,一头扎在床上起来都费劲。夏天夜里,没有空调,就用记满待办事项的笔记本当风扇。房间里没有纱窗,一群群大黑蚊子轮番上阵,在他的身上、腿上留下一串串黑色的疤痕,爬起来就多点上两个蚊香;没有热水,囫囵冲个冷水澡就一头躺倒,每天忙碌并充实着。
如今,临河基地办公区域设备齐全、层次分明、管理有序;员工公寓家具电器配备、干净整洁、舒适温馨;食堂餐厅干净卫生、菜色丰富、服务周到,看着这一切,他的心里充满了骄傲。
巴彦的风沙吹红了他的脸庞,吹裂了他的嘴唇,吹皱了他的皮肤。沙漠没有信号的时候比较多,他和朋友同学都很少联系,伴着大漠的孤烟和漫天的风沙,姜梦奇把梦想和追求都播撒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
艰苦打不垮他,却让年轻的他更加懂得责任、坚毅和执着。
盛夏,在豪情壮志中抒写坚定的誓言;青春,在高高飞扬的梦想中渲染火热的青春。
他是一块砖,会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转眼到了2021年12月4日,寒潮来袭。因工作需要,他又被调到分公司地质工程研究中心,负责物探技术管理和地质研究。
变的是岗位和职责,不变的是初心和担当。
再次干回“老本行”,他浑身充满了干劲,依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大漠,用自己的热血守护着脚下油田。
再战巴彦探地深。一天,他在和同事对地震资料进行分析时,发现一组弯曲的条带状振幅异常,时任分公司总地质师走过来,在纸上三笔两笔勾勒出一幅曲流河的样子,而这些地震的异常振幅地质体正是曲流河的边滩沉积。
那一刻,他深刻感受到地质学“点石成金”的魅力。
一条数百万年前的“地下河流”就这样被发现,并且该段地层油气显示活跃,极有可能成藏。
2022年3月28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充分论证下,最终兴华501井通过终审,这也成为了地球物理技术在巴彦油田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个新案例。
姜梦奇不曾有豪言壮语,也未曾有丰功伟绩,但这是本色使然。
2022年4月20日,春意正浓。他和5名新入职大学生一起负责兰泰油田地质研究和井位部署。对于滚动评价他是“门外汉”,工作任务重,不服输的他主动请教,全力充电,“5+2”“白加黑”常态化运行,仅用3个月时间,他与“95后”科研小团队共同奋斗、共同进步,首次提出评价井位并获得终审通过。
春天的草,绿不了沙漠,春天的花,红不了戈壁,但石油人为祖国献石油的梦想却可以并已经在荒漠戈壁发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