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9 浏览:403
金秋十月庆盛会 风吹稻浪迎丰收
本报讯(记者 刘金宇 通讯员
邸万雷)金秋十月,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在吉林镇赉和河北沧州的盐碱稻田内,成熟的水稻在微风吹拂下稻浪翻滚,一台台收割机在广阔的稻田里来回穿梭,金黄而饱满的稻穗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秋收图画。这是该公司经过多年探索取得的喜人成果,也是鞍钢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生动实践。 “今年的水稻总产量有望超过250吨,折合亩产271公斤,同比提高6%以上。”现场人员兴奋地说:“以丰收的喜悦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也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可利用的盐碱地有3600多万公顷,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可以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近年来,鞍钢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立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利用铁尾矿改良盐碱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鞍钢矿业公司通过多年研究攻坚,在利用铁尾矿改良盐碱地种植水稻方面形成了较为突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构建了“公司+农户”管理模式和“1+1”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具备了土壤检测分析、种苗基地、现场施工为一体的盐碱地改良专业化管理能力。通过与国内知名院校合作,共同组建专业技术和现场管理团队,利用企业丰富的铁尾矿资源,发挥其特有的粒形及组分优势,实现盐碱地改良为标准农田,种植水稻922亩,自产大米符合国家绿色AA食品标准。 又“稻”一年丰收季,但今年的成果却来之不易。3月份,受疫情影响,鞍钢矿业公司派驻盐碱地监理组人员吃住在野外板房,扎根在田间地头,完成疏通排水渠、修护灌水口等工作。仅用7天时间平整苗床7200余平方米,使36000盘水稻秧苗全部育秧成功。水稻秧苗移栽后,经历了低温寡照和连续降雨,监理组人员及时排干水层、抢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生长,促进根系下扎和壮秆形成。水稻分蘖期间,水稻技术专家带领监理组成员,深入田间一线,跟踪调查水稻生长情况,科学、标准、规范地做好“把脉问诊”服务,“对症下药”指导种植户合理运筹肥水、全面实施“健身防病”,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工作人员全面应用无人机进行施肥和植保作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介绍,盐碱地改良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科研人员和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在位于鞍钢矿业矿山生态园内的铁尾矿土壤化利用及盐碱地改良鞍山实验基地,科研人员对铁尾矿改良剂(调理剂)制备、铁尾矿微纳米硅肥制备技术进行现场实验,探索盐碱地改良方向,从而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试验田、再到盐碱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探索实践过程。多年来,该基地共申报50项专利和10项专有技术,建立16项技术标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①金秋十月,盐碱稻田的丰收场景。 ②工作人员检查水稻长势。 ③科研人员开展盐碱土育苗试验。 ④育苗基地内,水稻秧苗长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