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企媒导读 > 详细内容

钢铁玫瑰别样红

发布时间:2022-06-08     浏览:179

2022-06-01   A01:要闻   记者 乔智玮   首钢日报 

科学家心声


在首钢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有幸从一名钢铁学子成为首钢大家庭的一员,在钢铁的低碳绿色发展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当选首钢科学家,我衷心感谢长期以来给予我栽培、关怀、支持和帮助的领导、同事、前辈、老师、朋友和家人!带着荣誉和信心,我将和我的团队一起继续坚守科学精神,全力以赴攀登创新高峰,为钢铁行业的绿色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柔肩挑重担,巾帼绽芳华。在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2022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上,一位充满蒙古族特色名字的首钢技术研究院科研人员作为获奖代表发言,她讲述了扎根高炉炉料生产一线、投身科研攻坚克难的历程,深深感染了大家,会场响起阵阵掌声……她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首钢二级科学家青格勒吉日格乐。


创新就要敢想


有梦就能远航,敢想就要敢创。青格勒吉日格乐从小就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的成功实践说明,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才能突破自我、打破常规,取得创新发展。

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一个牧民家庭的青格勒,和大部分牧民家庭孩子一样,从小就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中。每到寒暑假,她都会帮父母放羊、放骆驼,有时遇上羊走丢了,她半夜才能赶着羊群回到家,正是孩时的大漠生活练就了她不怕困难、不惧艰辛的坚定意志。

19岁那年,从未离开过大漠的青格勒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高考报考北京科技大学,并就读钢铁冶金专业。“小时候我就有一个梦想,长大后要到北京来。”青格勒回忆道,“小时候,爷爷奶奶曾对我说起他们年轻时来到过祖国的首都北京。从那时起,我就对北京充满了憧憬,决定长大后一定要到北京来。”

在就读北京科技大学期间,对于青格勒来说,汉语是一门不太熟悉又不太陌生的语言。为了尽快提高汉语水平,除了上课、吃饭、睡觉外,她把所有能利用的时间都用来学习汉语。三年后,青格勒的汉语水平取得了极大进步,从能听懂,到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再到各科取得优异成绩,成功被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

2005年5月,青格勒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到首钢技术研究院工作,开启了投身企业科研实现自身价值的历程。青格勒刚参加工作,恰好赶上史无前例的首钢大搬迁。当她第一次来到曹妃甸岛的时候,吹沙造地的壮观景象使其震撼不已,面对这座未来的中国钢铁“梦工厂”,青格勒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机遇,找到了专业用武之地,她暗下决心,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格勒坦言:“我们这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科技工作者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机会参与和见证了首钢钢铁产业搬迁调整并实现发展壮大的完整历程,伴随着企业的发展,个人也实现了快速成长,实现了自身价值。”

大胆设想,勇于突破。工作期间,青格勒扎根一线,不断解决生产经营建设实践中的重点难点和实际问题。她研究京唐一期504平方米带式焙烧机的运行技术,使国内第一条大型带式焙烧机顺利投产;在京唐实现秘鲁原矿的选矿及应用,大幅降低球团成本;优化股份和京唐球团工艺热工参数,降低工序能耗,形成国家标准。

钢铁厂的节能减排、绿色制造,关键在高炉炼铁的原料。我国的高炉炼铁一直以烧结矿为主,球团矿为辅。生产一吨烧结矿需要用50多公斤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达200多公斤,相比来说球团矿更环保。为了让钢铁生产更洁净更绿色,青格勒和团队在京唐二期建设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通过实施高炉大比例球团冶炼技术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看起来只是原料比例的变化,但对炼铁来说却是一场巨大的工艺技术变革,这项技术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打个比方,高炉炼铁就像是人吃饭,各种原料就是它的“口粮”,高炉有它自己的脾气秉性,从大比例烧结改成大比例球团,就像改变一个人的饮食习惯一样困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格勒说,我们抱着必胜的信心,不熟悉热工知识就从头学起,不掌握原料特性就反复摸索。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次攻关让我深有感触,在经历了500多次实验和优化后,我们终于成功生产出了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质球团矿,将超大型高炉球团矿冶炼比例开创性地提升到5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倍多。其中“消石灰生产超低硅碱性球团矿技术”成为高炉降低碳排放的首创技术,吨铁降低碳排放150公斤以上。这对于改变我国拥有近千座高炉的炼铁工艺来说,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将对我国钢铁工业“双碳”战略的实施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就要实干


青格勒深耕科研一线,在实干中成长,勇于开展课题攻关,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及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多次获冶金行业、省部级及首钢集团科技奖励,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这些都离不开勇于创新、刻苦实践的精神。

十几年来,青格勒坚持把“论文”写在首钢的产线上、写在首钢创新发展的实践中。她先后负责完成了《镁钛低硅新型球团矿的开发及其在超大型高炉中的应用》《低硅碱性球团矿的生产工艺技术》《富矿资源用于球团矿生产技术研究》《熔剂性球团矿的生产及全球团冶炼技术研究》等二十余项科研项目,对首钢球团工艺技术进步及精料和节能降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研究京唐一期504平方米带式焙烧机的运行技术,保障国内第一条大型球团带式焙烧机顺利投产

保障京唐大型带式焙烧机顺利投产运行并生产出合格的球团矿,是摆在青格勒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青格勒带领技术研究院球团团队在前期大量调研了国内外带式焙烧机运行特点的基础上,基于首钢的原料条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克服了秘鲁细粉硅含量低、碱金属含量高、容易引起还原膨胀的特点,确定了适合秘鲁矿粉的粘结剂和降低球团还原膨胀率的措施,在控制球团矿SiO2含量相对低的情况下,将球团矿还原膨胀率控制在20%以下,并使京唐球团矿品位、硅含量、转鼓指数、还原度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10月,国内第一条大型球团带式焙烧机顺利实现投产,为高炉提供了优质的球团矿。看着皮带上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炉的球团矿,连日紧张工作的青格勒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但这种完成重大任务的成就感也是转瞬即逝,青格勒又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关。

京唐带式机投产后,为进一步优化热工制度,降低工序能耗,青格勒开展了球团带式焙烧热工参数测定的研究,并牵头制订了《钢铁行业带式焙烧机焙烧球团法热平衡测试与计算》国家标准,根据热工测试的相关成果,针对带式焙烧机的工艺特点,对热工制度进行了优化调整,京唐带式焙烧机工序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首钢一业多地球团生产技术水平,使首钢球团技术水平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

首钢一业多地都有球团工艺,凡是有球团的地方,就能见到青格勒的身影。在首钢京唐,青格勒始终关注大型带式焙烧机的稳定运行和质量优化,随时为出现的问题提供对策;在首钢股份,秘细粉不易成球造球回转窑结圈而影响生产的攻关技术交流中,青格勒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首钢长钢,降低球团膨润土配比的工业试验取得良好效果,技术人员将她围在中间,簇拥着她庆祝成功;在通钢公司,优化球团工艺参数提高球团矿质量攻关中,青格勒多次在现场关注试验进程;在首钢伊钢,提高球团矿碱度及高炉全球团矿冶炼攻关中,青格勒一年五次往返伊犁和北京,现任伊钢总经理助理兼安全总监张志宏说,在伊钢对青格勒已经形成了依赖,形成了“一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技术研究院,给青格勒打电话”的习惯。

首钢技术研究院炼铁首席工程师徐萌说:“我每次去基地都佩服青格勒的人格魅力,那里无论是服务人员、技术人员,还是岗位操作人员,没有不知道青格勒的,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我想这与青格勒忘我付出、辛勤汗水是分不开的。正是她执着敬业的精神,感染了基地的每一个人,获得了基地的认可。”

作为一名企业科研人员,青格勒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就立志在首钢科研这个平台上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价值。工作以来,青格勒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团队申请专利30余项,制修订行业标准4项。先后获得“全国钢铁工业劳动模范”“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北京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国企楷模·北京榜样”“首都市民学习之星”“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等荣誉。负责完成的项目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河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创新就要奉献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奉献的人,才能做伟大的事情。即使平凡,也蕴藏着一种可贵的精神。”青格勒长期扎根在生产科研一线,克服工作、生活诸多困难,默默奉献、刻苦钻研,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科学家“难顾家”。“我们两家离得很远,刚组建小家庭又要分开,我在这头,他在那头。”青格勒的家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丈夫刘洋是辽宁鞍山人,一个西北,一个东北,直线距离都要2000公里,领完结婚证的他们还没享受“甜蜜生活”,又要两地分居。

刘洋一心扑在事业上,来到技术研究院的第一站,就被派驻到首秦公司进行课题研究,这一去就是9年。由于两地分居的关系,两人直到2013年才要了小孩。

青格勒的攻关课题围绕炼铁展开,刘洋则潜心研究炼钢连铸工艺。“按照工序来说,我在前头,他在后头。我和他开玩笑说,无论是家庭还是专业,我们都分别在两头,是首钢让我们连在了一起。”

虽然研究的课题方向不一样,但两人聊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探讨科研中共性的疑难问题。“刘洋有时会提出一些建议,有时一句‘能不能通过模型计算来判断’使问题迎刃而解。”在生活中,专业技术的交流、讨论宏观解决问题的思路,成为两人的日常。

一项项棘手的技术难题,在他们面前都“败下阵来”,然而精力是有限的,顾得了“大家”,就照顾不了小家。2017年,青格勒出差到新疆伊犁,进行了23天的项目实验,又赶上刘洋也有项目在身,年幼的孩子只能由公公婆婆带回老家照顾。“现在女儿马上四年级了,我俩经常出差加班,上学接送和平时照顾都是公公婆婆在管。他们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让我们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非常感谢他们,对孩子也比较亏欠,有机会尽可能抽时间陪陪她。”青格勒的话中满是对老人的感激、对孩子的愧疚。

“搞科研嘛,加班是家常便饭,再加上经常出差,所以我们从不一起上下班,都是各走各的。”谈起两人在一个单位,青格勒笑着说道。

青格勒说,回想投身首钢的17年,我忘不了,为了工作,与爱人两地分隔的9年岁月,视频里孩子婆娑的泪眼,肩膀柔弱也要努力扛下;我忘不了,疫情最紧张的时候,进口原料面临断供,只能吃住在离家200多公里外的工厂,夜以继日地研究开发替代原料;我忘不了,一次次被难题卡住,日夜不眠地冥思苦想、茶饭不香;我更忘不了,把热情挥洒在钢铁“梦工厂”,把论文写在钢铁产线上,把智慧和青春奉献在钢铁热土的初心。

在今年3月25日召开的首钢科技与管理创新大会上,一对“科研伉俪”特别引人注目。妻子青格勒吉日格乐荣获首钢二级科学家称号,丈夫刘洋为首钢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得者。他们身披鲜红的绶带先后登台领奖,“这小两口可真了不起。”掌声响起,大家纷纷为这对首钢优秀科技人才鼓掌。

青格勒吉日格乐不仅在工作中全情投入成绩斐然,她的工作作风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的同事。技术研究院共产党员、院长助理兼钢研所所长赵志星说,青格勒在工作中具有准确的分析判断能力,执行力强,面对国际矿价大幅波动,带领团队深入一线开发球团新资源,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集团资源稳定供应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新时代的党员就要像青格勒那样,在本职工作中不断创出新业绩。技术研究院共产党员、首席研究员潘文说,青格勒令其印象最深的是其连续作战精神。在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京唐球团秘鲁粉供应出现严重不足,青格勒带领团队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战斗力,最终使问题得到完美解决。技术研究院共产党员、首席工程师田筠清说:“在与青格勒共事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她的认真细致和对科研工作忘我的投入。记得在2018年赴伊钢开展熔剂性球团矿试验期间,试验持续了三个多星期,她每天都坚持在球团生产线上,关注各种参数,以便出现问题随时做出调整,身上和脸上全是灰尘。一个现场的工长说从没见过如此敬业的人,还是一名女同志。这就是青格勒对待科研的态度,也让我更加认识到科研工作只要坚持投入,必会获得丰厚的回报。所谓见贤思齐,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要以青格勒为榜样,更加努力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技术研究院钢研所科研员张彦说,从小在草原上放羊长大,练就了青格勒吉日格乐不怕困难、不惧艰辛的精神,在钢铁这个被认为是男人世界的行业里,打下了她独有的青春印记。犹记得在碱性球攻关试验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每天都要进行大量试验,那时正值酷暑,加上高温焙烧试验,实验厂房内经常是40多度的高温,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混着铁矿粉流下一条条黑印子。“要取得进步就要付出,吃点苦,受点脏,算不了什么。”她言语中充满坚定。有幸与青格勒在同一个课题组,与榜样同行,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做一名优秀的科技工作者。

青格勒是钢铁事业的建设者,是敢于追梦的奋斗者,更是敢于勇于擅于创新的实践者。她在首钢科研创新的平台上,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事业高峰,不经意地回眸尽展巾帼风采,书写了一段昂扬奋进的独特华章。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更多阅读>>
+ 加载更多新闻